[文史天地] 正安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正安史话

凤仪镇
  古为真(正)安州州城,现为县人民政府驻地。这里之所以被遴选为州县治所,据说一是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爽目,而且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便于土木营建;二是这里有四坝、四溪、四井,宜于人们居住;三是西南面有一山“自东松山掀腾而至此,山形如飞凤止”,故称凤山,历来被认为是当地风水的象征。“凤仪”一名,取自古词“凤凰来仪”,含映照吉祥之意。传说此处兴建州城之后,因州府大堂处原为郑氏土司的家族墓地,因而历任知州大老爷在大堂之上不敢正坐,正坐即会头昏脑胀,故而只能侧着身子坐堂审案。这传说虽然荒诞,但从一个侧面揭示这片土地之宝贵。从清康熙元年(1662年)州城从新州迁到这里直到今天,这里作为历代州县的治所,已经长达351年之久,其间积淀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正安三百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随着县委、县政府“一城三区”宏大规划的顺利实施,这里即将成为黔东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安场镇  镇政府驻地安常社区,建镇于清雍正六年(1628年),原名“安四溪”,是因为在坝子的东面有小黎溪,南有桥溪河,西有黄桶溪,北有凡溪河,四条清澈见底的溪河环绕坝子潺潺流淌,人们安居其中,故名。清末改名安顺场,民国初年改为安场;民国二十年又据其城墙上营门、下营门门洞上方的卫语(即横批)“拱辰埏贵”、“安如磐石”中“拱”和“磐”的谐音,改名巩盘镇;解放前夕又定名为安常镇。上列地名,人们交替使用最多的是“安四溪”、“安场”、“安常”,作为地方政区一般用“安场”,作为集镇则多用“安四溪”、“安常”,现在的社区也以“安常”冠名。在历史以来的五个地名中,有一个核心取意即“安”字,就是“巩盘”也深含此意,以此寄寓人们“安居乐业、繁荣兴旺”的祈盼。安常自建镇以来,由于占地处川黔要道之利,商贸素来繁荣,一直享有“黔北重镇”之盛誉,也是除县城之外的全县人口、经济第一大镇。县委、县政府“一城三区”的规划将安常纳入县城发展框架,安常必将迎来又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
瑞溪镇  驻地原名水车场,因有发源于桴焉乡山脚的麻湾河自田坝中间穿过,人们出于灌溉之需,纷纷在两岸河堤架设水车提水,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田园风景,故名。清嘉庆初年兴集市,渐渐成为州城周边闹市之一。民国期间更名利田镇,解放前夕取祥瑞之溪含义改名瑞溪乡,其名沿用至今。这里河流蜿蜒流淌,田园十里平畴,四周青山苍翠,木楼瓦舍掩映其间,山水风光十分猗丽,人文风情分外浓郁,更有栖鹤宿鸟常年不断,被人们列为正安新十景之一。正是因为有了优美厚重的人文积淀,为先后从这里走出去的全国著名作家石定、王华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这里由此被人们认为是出小说、出作家的灵秀之地,是正安成为“中国小说之乡”的摇篮。
和溪镇  驻地原名藿麻溪,因附近山溪里遍长藿麻而得名。当地人又称叫河麻溪,这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取其谐音字的缘故。1953年建乡时,考虑到“藿麻”的“藿”字笔画多难写难认,而且这种植物凶狠毒辣无比,所有触碰到它的人都会痛苦万分,令人听而生畏。而“河麻”又似乎文理不通,不能表达一个较为明确的含义,因此在定名时去掉了“麻”字,取“藿”、“河”的谐音,定名为“和溪”,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仅仅变动了一个字,但其内涵却截然不同,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和、安宁”的共同愿望。
土坪镇  驻地原名土坪场,后改称辅坪,解放后恢复土坪之名。地处正安南大门,早在清朝初年即建集市,是正安南部最繁华的商贸中心。该场镇上下方及西侧均为田坝,地势平坦开阔,是正安为数不多的大坝子之一,加之地处交通要道,民间曾有“土坪像只船,帆撑四处来上船”的说法,因此在清康熙十二年至十三年(1673--1676)曾为真安州治所,但因为该处缺水,加之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州治又迁回凤仪。
土坪华尔山  唐定刚拍摄
乐俭乡  驻地原名罗简台场,后逐步依谐音演绎为乐俭台,很早就成为一个较为繁闹的高山集市,解放前曾为大乡所在地。该处后临悬崖,前为缓坡,在1991年正南公路(土坪至大坎140段)通车前,是正安至遵义公路必经咽喉要道。
流渡镇  驻地原名牛肚,1938年以源于白石流经于此的流渡河正式改名流渡。该处兴建集市较早,是县东南部商贸的中心集镇,1952年即为区公所驻地,1974年前街道主要分布在流渡河的南岸,之后才逐步建成北岸的“新街”,流渡河从先前由老街一侧流过变为横穿场镇而过,使该镇平添了许多灵秀风韵,成为我县最具山水特色的美丽场镇。
谢坝乡  乡政府所在的大坝子上,因世居于此的多为谢姓人家而称为谢坝。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成为全县最秀美的大坝子,坝子两边青山脚下的木楼瓦舍以及不时可见的宗祠建筑,展示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令人流连忘返。1953年,区公所由市坪迁到谢坝场,1983年谢坝场遭受火灾,便将区公所新建在距谢坝场一公里的公路一侧(即现在乡政府大楼处),由此带动街道建设的拓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场镇规模。谢坝河盛产“娃娃鱼”(大鲵),而使谢坝声名远播,这也是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大鲵之乡”的主要原因。
市坪乡  乡政府驻地市坪场,地处正安、务川、凤冈、湄潭四县结合部,有“一脚踏四县”之说,因此自清嘉庆年间兴场之后,这里一直是四县边区最为繁闹的乡场。因该集市位于十分平坦的大坝子之中,故名市坪。1953年前,这里曾长时期作为区公所驻地。
中观镇  镇政府驻地中观音,系取一所庙宇之名为地名。早在清朝初年,当地就陆续修建了三所庙宇,据其位置称为上观音、中观音、下观音,其中中观音系乡绅潘正恩“舍宅施业”所建,清同治年间潘荣襄、潘荣衮等人募集善资重新修缮。解放后,此庙先为正安县第九中学校舍,1956年改设区公所。清朝末年,中观隶属东山区,区公所设在旦坪,后迁今道真石桥,称石桥区,又迁丁木坳称新模区,解放后称为第十区。当时现中观地域有一半属务川管辖,导致中观街道上有两个乡公所,即务川的中朝乡公所和正安的中观乡公所。1956年5月,上级批准将中朝乡划归正安管辖,县政府随即将区公所由新模迁往中观音,此为中观设区之始。
班竹镇  镇政府驻地斑竹园。据说该处最先因地势高寒,荒无人烟,但到处都是茂密的斑竹林,故名斑竹园,后因书写习惯逐步谐音为“班竹”。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它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陆续搬到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使这里早在清代就成为县域最繁闹的高山集市。这里自1953年起就一直是小乡及公社的驻地,1992年“撤并建”从中观区分出新建班竹乡,201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班竹镇。

班竹上坝茶场  谢世豪拍摄
格林镇 镇政府驻地格林窝。该处四面环山,林密草茂,多葛藤荆丛,因此最先称为葛藤窝,后据其谐音演变为格林窝。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兴场,是县域较早的集市之一。解放前一直是大乡所在地,解放后多数时间为区公所驻地。
芙蓉江镇  该镇原为俭坪乡,1992年“撤并建”前属格林区,之后由俭坪、马河、保龙、合作4个片区组建成俭坪乡,乡政府驻地最初设简家坪,但出于交通方便和长远发展,建乡后乡政府驻地就设在保龙的洋渡,(因此处滨临芙蓉江,在未有铁索桥和公路桥之前,一直靠船渡河,故名洋渡),由此在民间引起争议,尽管省人民政府于1995年1月14日以黔府函(1995)10号函批复“同意正安县俭坪乡人民政府驻地由简家坪迁至洋渡”,但在少数人的挑唆和操纵下,乡址争执越演越烈,终于发展成对抗地方党委政府的恶性事件。在省市两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于1998年5月20日成立“解决俭坪问题领导小组”,并抽调62人组成工作组驻乡开展工作,乡址问题终于彻底解决,6月启动集镇建设,2004年12月4日始兴集市。该集镇是芙蓉江流经县境唯一的沿江集镇,随着县城建设扩容之需,该集镇被纳入县城发展规划。201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芙蓉江镇。
杨兴乡乡政府驻地杨兴滩。相传河岸悬崖半腰有一钟乳石,形状酷似一只山羊,并且将颈子长长地往上伸出,企望吃半崖之上的一棵灵芝草,当地人谓之“羊心贪”,故以其为地名,之后可能觉得不雅,而且极有可能影响当地声誉,渐渐据其谐音演变为“杨兴滩”。清朝末年改编乡里,该地和现在的大城、茨梨、前进一起设为孔道乡,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又才改名为“杨兴乡”,其后一直作为小乡及公社驻地。1992年7月与大城、桐梓一起从新州区划出组建为新的杨兴乡,并作为乡政府驻地至今。
碧峰乡乡政府驻地下坝场,因该处有两条溪河交汇,亦称两河口。早在在明清时期曾叫秀才坝,传说当地一姓蔡的考中了秀才,在这群山峻岭之中可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取名秀才坝以作纪念。以碧峰为乡名,起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的碧峰乡为大乡,下辖之后的青定、洪泉、平安共4个小乡,之所以命名为碧峰,顾名思义为青绿色的山峰,取其境内地势以山地为主、植被覆盖良好之意。
碧峰棒槌峰   赵永章拍摄
新州镇 镇政府驻地新州场,古称毋敛坝,是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珍先贤的故里。该处地势平坦,由向家坝、活石坝等8个相互缀连的田坝组成的新州大坝,总面积6千多亩,是全县最著名的大坝子。关于新州一名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毋敛坝之后,这里曾称邑州,因元末明初苗汉相争,苗人被逐,改名新州;二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真安州治所由道真潏水园迁到距此五华里处,相对潏水园的旧城故称之为新州。民国初年,为纪念尹珍,在该处设两乡一镇,即以新州场为中心,其西部为故里乡,东部为锦屏乡,新州场为黔厄镇,民国二十五年(1936)取消两乡一镇,合设新州乡。解放后一直作为区公所驻地。
桴焉乡  乡政府驻地桴焉坝,因这里连片成林的桴焉树(又称五倍子树)最多,故名。民国期间这里先后分属端恭乡的六、七、八村和梨垭乡的八村。解放后于1953年建立桴焉乡,1958年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是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后改为桴焉管理区,1961年改为桴焉公社,1984年改为桴焉乡。1992年7月,与红岩、五汇两乡合并组建桴焉乡。
庙塘镇  镇政府驻地庙塘。此处最先是一片荆棘丛生、水竹茂密的荒山坡,明代曾设集市于五汇水,因地处高山峡谷,常患水灾,遂将集市迁到这里,最初名为赶场坡,后随着“万天宫”、“万寿宫”、“禹王宫”、“王爷庙”等庙宇的陆续修建,加上此处地下有阴河水塘的传说,因此得名庙塘。此处位于正安西南一带到桐梓、下重庆的必经要道,过往客商较多,市场历来繁荣,又因房屋大多依山而建,不少吊脚楼就在悬崖边上,故素有“小重庆”之誉。民国时期即为区公所驻地,1958年与小雅区合并建立庙塘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庙塘区,1992年建立庙塘镇。
小雅镇  镇政府驻地骆通宅,因当地骆姓人家最多,故名。作为独立的区级行政建制,解放前驻地在梨垭,1953年迁至小马村,改名小雅区。小马村地名的由来,源自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当地场背后的庄稼常被牲畜践踏,河对岸的人看见是一匹幼马,但当地人跑到地里却看不见马,后来就有人怀疑是牛王庙里的木马跑出来作祟,就用铁钉将马脚钉在地上,从此再无幼马践踏庄稼的事发生,由此就取名小马村。后来这里设乡后,最初名良驹乡,也是取“小马村”之意。1972年12月12日,一场火灾将街道几乎全部烧毁,区公所及所有机关部门全部迁到一公里外的骆通宅新建。1992年“撤并建”时,以原有辖区整体撤区改镇。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