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正安何以为“中国小说之乡”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正安史话  
2008年11月,国家文化部公布命名了96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正安县以其小说创作的持续繁荣、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小说作品的频繁获奖,获得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小说)之乡”命名。以小说这一艺术门类荣获此桂冠的,正安县是唯一的一家。

正安,一个西部贫困县竟然拥有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1人,省作家协会会员20余人,市作家协会会员40余人,其中有4人被省文学院聘请为签约作家,累计获得各级文学奖项30余人次。这些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10余部,中篇小说70余部,短篇小说以及小小说1000多篇,同时,还出版个人小说集40余部。这一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吸引了大众眼球,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家文化部、全国文联发来贺电。著名作家、原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为该县题词,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也发来贺信。

正安县能获得“中国小说之乡”,绝非偶然。

首先是“尹珍文化”的影响力。

正安县的小说创作得以持续发展并趋向繁荣,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十分宏大、十分厚重的文化背景。早在1900多年前,就在今天正安县新州镇,有一位名叫尹珍的有志青年,深感家乡的荒僻落后,20岁时,毅然辞别父母和妻儿,历尽艰辛,到京师洛阳拜许慎为师,学习了8年的经学和文字学。回乡后,创办“务本堂”,收徒传道授教,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贵州教育的先河,对整个西南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安作为尹珍故里,受先贤影响的程度自然更深。千百年来,这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人们崇尚文明,热衷艺术,文人学士辈出不穷,是延绵不断的文化之乡。小说创作的萌芽和发展及至繁荣昌盛,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群雁高飞头雁领

正安小说创作历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多为在外的正安籍作家,本土作者的创作还处在孕育之中。

文志强是正安小说创作的拓荒者和奠基人。1930年出生于正安县凤仪镇的文志强(又名文蒙),1953年开始,历任《山花》小说编辑、副主编和主编。1956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一位苗族老人》正式发表,成为正安县第一篇小说,首开小说创作的先河,拉开了小说创作的大幕。文志强对于正安小说创作的贡献,更其重要的是他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几十年间正安的中青年作家,几乎每个人都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在创作思路或是表达方式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经他稍稍点拨,就让人茅塞顿开。他经常回到家乡开展文学讲座,引导众多的青年走向文学道路,使正安的文学队伍不断壮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保持老中青紧密衔接的梯队阵容。

1932年出生于正安县土坪镇的赵进争,1957年后不到三年时间,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部中篇小说,4个短篇小说,一度成为上世纪50年代发表作品最多的正安籍作家,而且还是第一个发表中篇小说的正安籍作家。

廖川溶和青树华,在上世纪50年代,分别成为正安本土发表小说作品第一人和正安本土作家早期发表作品最多的一位。到上世纪60年代末,除了廖川溶和青树华两位作者先后发表作品外,正安本土作者尚无新的小说发表。不过,在这一时期,正安小说创作的队伍已现雏形。艰难的“十月怀胎”即将结束,新的生命将呱呱落地。

第一方阵初露锋芒

到上世纪70年代,正安小说创作开始起步,本土作家的作品趋向成熟。文学创作活动仍然以民间自发的形式为主,组织也比较松散,作者的聚会没有固定的时间,聚会的人员规模也不大,常常是两三个人随机聚会交流,更没有创作任务,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具备了“文学沙龙”的雏形。但恰恰就是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交流,逐步凝聚了一大批作者,创作实践也不断深入,初步展示了正安小说创作的潜力和后劲。石定、赵剑平、刘大林等20多位文学“发烧友”积极参加创作活动。1974年,石定的短篇小说《清溪河上》在刚刚复刊的《山花》上发表,这既是他的小说处女作,同时也标志着正安县的小说创作经过长期的孕育,开始进入了收获的黄金季节。

1979年,赵剑平短篇小说《敲锣的人》在《山花》上发表,成为第二个在省级刊物发表小说的本土作家。仅在这一年中,他就在省内外报刊发表6个短篇,一度成为大家公认的势头最为强劲的青年作家。上世纪70年代,正安小说创作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时任县委书记的李道德自身就是文学爱好者,在他的特别重视和支持下,县里安排专项经费,创办了当时少有的县级文学刊物《蜜乡》,为县内作者开辟了一个园地,搭建了一个起跳的平台;“文革”结束,文学复苏,上世纪80年代,正安小说创作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正安小说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大幅度提升,精品力作频频获奖,在全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从而竖起了正安小说创作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石定、赵剑平是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家。石定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公路从门前过》,1983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石定也因此成为继何士光之后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贵州作家。80年代是石定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创作成就十分瞩目,其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意等国文字传到海外,是正安小说作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赵剑平是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作家。他对文学的思考层次更深,目光更远大,他对于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并不满足。1979年,他发表7篇小说之后,暂时停止创作,花了近4年时间,攻读中外名著,以进一步提高思想和艺术修养,力图在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上产生更大的飞跃。1984年4月,他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红月亮,白月亮》在《红岩》上发表,成为正安本土作家在大型刊物发表的第一个中篇小说。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他又在《收获》、《小说家》、《清明》等大型刊物上发表6个中篇。一度被誉为贵州文坛冲向全国的一匹“黑马”。

坚守迎来“新时期形势下的正安文学现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的轰动效应逐渐减弱,加上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文学创作逐渐趋于边缘化,整个文坛空前冷寂。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以王美泉为代表的正安本土作家们,并没有消沉,而是执着地固守文学的伊甸园。这一时期,以县为单位的小说创作,仍然在全省保持了前锋的态势。这种少有的状况,后来被南京市文联和《青春》杂志社的领导和专家誉为“新时期形势下的正安文学现象”。进入新的世纪,正安小说创作以集团军的阵容出现,向既定的目标发起了全面的冲刺。在进入新世纪后脱颖而出的青年女作家王华,无疑是“正安作家群”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新星。她的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2001年7月,在《山花》上发表处女作《村小》后,几年间,便一发不可收。已经推出4部长篇,30个短篇,创造了正安作家在短期内发表作品数量、高级别期刊覆盖面的最高纪录。跟随王华疾进的脚步,正安作家们正在奋起直追。频频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作品的有中老年作家王美泉、陈智武、罗遵义,青年作家杨欧、雷霖、王龙、王小龙、雷波、秦丰、郑周雄、骆礼俊、许雨松、李易超、刘兴宇、陈南水、帅巾、冯其沛、雷贤圣、陈立航、王兴宇、王开宇、王力东、陈鸿、王少龙、冉火子、王学、刘斌,以及少年作家杨韬、冯垚等等,其阵容及强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正安县委、县政府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创作的政策措施,为正安小说创作的新一轮崛起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县文联创办《芙蓉江文艺》,园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中小学建立了校园文学社,强化了后续队伍建设,加强与域外文艺界的联系,举办多层次、高规格的创作联谊活动,每年都要以专版、特辑等形式推出作品,提升正安小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纵观正安的小说创作从孕育到繁盛,除了地方党政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省市文艺、文化部门领导以及作家、评论家的精心指导之外,主观因素则是文志强奠定的“传、帮、带”传统,使文艺队伍后继有人、辈出不穷;正安文艺队伍摒弃“文人相轻”,倡导“文人相亲”,几十年来,一直保持这支队伍的团结和谐,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使整个队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作者:罗遵义 雷霖)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正安文史二十题

下一篇: 正安围鼓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