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正安围鼓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正安史话


围鼓,又名“围鼓座唱”,民间同时俗称“玩友会”或“同乐会”,即好玩的朋友在一起演唱、一同快乐之意。由川剧演绎发展而成,其打击乐和唱腔皆与川剧同,惟不同的是把舞台表演转变为座唱形式。


围鼓座唱在正安的凤仪、安场、庙塘、新州、杨兴等乡镇境内历代广泛流布,始于什么年代?无确凿文献记载,通过民间走访调查考证和传承老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推算,流传至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围鼓的传承与发展,在正安民间曾是一度兴盛和繁荣,流传区域内当数安场为最。安场是古时黔北地区著名的三大商贸古镇之一,紧附正安州城,系通往四川、重庆的要津之地,也是綦岸盐入黔的第一处盐运中转地,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安场经济社会和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镇上各大商号、会馆、堂口、戏院及茶馆等相继产生,可谓是商贾云集,客旅频频。且商贸信息的交流与社交活动又都频繁在茶馆进行,茶馆业尤为昌盛,以袍哥会“仁、义、礼、智、信”五堂口茶馆业和“七贤茶社”最为兴隆,内设戏台或建戏楼供艺人表演,客商到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茗、一边观赏演出,以愉悦心情和消除疲劳。茶馆业的昌盛,给予各门派艺术展示的平台,并创造了生存的环境和传承发展的空间。围鼓座唱的传承延续至民国时期,逐形成川、黔两派艺术,两艺术团体时常相邀至各茶馆进行竞技演出,相互交流技艺。
围鼓座唱分茶馆座唱和红白喜事到主家座唱。茶馆座唱是茶馆文化的体现,是主要服务于茶馆场所的一种形式,这类座唱则要收取一定的酬劳;红白喜事到主家座唱是一种民间自发性的行为,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便相互组织到主家去打唱一番,大家只图热闹,是不计报酬的。围鼓座唱不受其时间限定,白天晚上均可,但一般在晚上居多,座唱人数十五至二十人不等,无需舞台化装,只要安放几张桌子,摆上钵、锣、鼓、钗及胡琴等乐器以及茶水、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即可,表演艺人围座在桌子四周,闹台锣鼓一打就开始演唱。表演时打击乐器艺人还有堂鼓手、大钵手、大锣手、小锣手、马锣手及伴奏乐器二胡、中胡、月琴、三弦、京胡等。统子匠(小鼓手)是表演者的指挥,演唱和乐器伴奏都要看他的手式和鼓点表演。锣鼓一般有固定的牌子,如“水斗”、“万莲花”、“尞子”、“上天梯”、“左右靠”、“钓金龟”、“文武倒板”、“快慢二流”、“言子”、“跨岩”、“砍三钵”等近三百余个。演唱者分生、旦、净、末、丑角色,唱腔规范,字正腔圆,戏文对白是声情并茂,就如舞台表演一般。
围鼓座唱的唱腔有“昆、高、评、弹、灯”五种声腔。昆腔是川戏利用了昆曲擅长歌唱的特点,揉合了唱念做表的艺术形式;高腔是川戏艺术的特长,演唱清纯质朴,高亢激越、和声丰富,是围鼓唱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红衲襖”、“大红衲襖”、“青水岭”、“锁南枝”、“孝南枝”、“一枝花”、“高点红”、“四朝元”、“一封书”等近百个曲调;胡琴,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是二簧与西皮腔的统称,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簧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簧腔具有明郎、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音乐特点。西皮有“倒板”、“二流”、“三板”、“滚板”、“大过板”、“立四柱”、“三尖角”等二十多个曲调。二簧有“倒板”、“二流”、“三板”、“扣板”、“滚板”、“哀子”、“夺子”、“一字”、“昆腔”、“老调”、“阴调”等二十多个曲调;弹戏源于秦腔,有“川梆子”之称,因与方言结合,受川戏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弹戏有“倒板”、“一字”、“二流”、“三板”、“苦皮”、“甜皮”、“苦一字”、“甜一字”、“苦二流”、“甜二流”等十余个曲调;灯戏灯调源于四川民间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寨小曲,体现浓烈的生活气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快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
在围鼓座唱表演中,锣鼓是“昆、高、评、弹、灯”五种不同声腔的粘合剂,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具有独特的打击乐个性,其曲牌复杂,较为丰富,在各类打击乐中堪称榜首。锣鼓声响不同,剧中人物形象喜怒衰乐也就不同,高腔锣鼓文武场曲牌就有百余种,又有专用锣鼓二十余种。胡琴文武场锣鼓曲牌近五十余种。弹戏虽无文武场锣鼓之分,也有近三十余种曲牌。还有小打类锣鼓主要曲牌二十五种,效果类锣鼓曲牌二十一种,牌鼓类锣鼓曲牌十六种。
围鼓座唱演唱内容,多为传统历史戏文,所唱曲目都是歌颂忠良、抨击奸腐、惩恶扬善、倡导和谐的,有忠诚爱国的“三尽忠”,惩治腐恶的“铡美案”,宣扬忠孝节义的“古城会”与“三娘教子”,反对婚姻包办和提倡婚姻自主的“三击掌”以及“三闯辕门”、“三打王英”、“单刀会”、“三顾茅庐”、“醉打山门”等等,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
围鼓座唱虽源于茶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后期的演绎发展中融入地域社会的日常生活,其形式保留完整,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文化艺术价值。围鼓座唱当前的传承,现状可以说是极不乐观,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推进,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失去生存的环境和传承发展的空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很多老艺人相继去世,传承后继乏人,所幸的是在流传区域内安场一支至今完整传承下来。自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方加强了保护抢救和传承力度,时常组织艺人开展以师代徒的传习活动,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才使这一极富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遗产得以抢救和保护。(
作者:罗遵义 雷霖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