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政(1)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于 2010-2-10 10:24 编辑

《中国新政》 纪硕鸣 周东华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定价:28.00 元
内容简介
    经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建国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立国两个时代,中国进入了崭新的第三时代。以科学发展和和谐富国为纲领的第三时代,既是对前两个时代的继承,又是对改革过程出现一系列问题的纠正和改良。新的时代,中国改革发展面临十大陷阱和挑战:模式转化,能否真正跨越改革传统?利益多元,能否形成新的凝聚力?上下博弈,能否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关系?腐败泛滥,能否找到有效的制约模式?增长模式,能否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公共服务,能否实现政府角色转换?民主法治,能否在党的执政中达到和谐统一?社会公平,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社会循环,能否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经济发展,政府能力与市场能力如何有机结合?能否跳出十大陷阱,中国需要新的智慧,需要新的思维,需要新的改革方略。
作者简介
    纪硕鸣,1954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任大学教师,后下海经商。现定居香港,为《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以社会学的视野从事社会研究,擅长深度报道。曾获香港最杰出同志议题报道奖;连续五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新闻报道奖。2009年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记者大奖。著有《智慧的身影》、《马英九走出崎岖路》等。
    周东华,1955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证监会首批证券分析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证券分析与财经评论,曾为十余家报纸与刊物进行专题评论。著有百万字的评论文章,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转换》一文曾获第三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二等奖。合作著有《哲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人及其世界》等。
目录


导言:三大战略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由来
    2006年11月13日晚9点30分,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即经济频道,开播了一部介绍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12集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此片播出前未见任何宣传和广告推介,也未运用央视第一套节目,即新闻频道的强势影响力,更未动用黄金时段来吸引眼球,只是以每天一集的频率连续播出了12天,但却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关注、讨论与追捧,尤其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震撼并展开了热议,使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首轮播出后仅3天,央视就再次于原频道回放,据统计每日仍有数百万人观看此片。此后推出的同名丛书,上市数日内即告售罄,其受欢迎程度实乃多年少见。
    一部历史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力,甚至引发海内外学者和有识之士积极关心和热烈讨论,远不是仅靠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就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背后必有其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大国崛起》的推出,恰逢中国在经历了28年的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全面崛起,客观上已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并正在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的时刻。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此时《大国崛起》的播出,一方面凭借对西方大国崛起历史的全新解读以表明中国借鉴它国经验、反省与构造自身发展新路径的明确意向;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和平崛起试图迈入世界强国之列的强烈欲望与坚定信心。
    自1840年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由原先独立的封建大国一步步沦为被西方列强铁蹄反复蹂躏摧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兴衰激发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和爱国者的奋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开启了变革图强重新振兴国家的奋斗之路,然而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终使几近分裂衰亡的中国走上独立自强的发展道路,使近代以来数代国人魂牵梦绕的"强国之梦"的实现出现了转机,重新开始了"大国崛起"的现实道路。因此,围绕《大国崛起》的讨论与争议,其着眼点绝非仅仅聚焦于作品本身,而是折射出国人对"强国之梦"的再度憧憬与向往,是对中国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中国自1949年重新开启的"大国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误。客观回顾1949年后中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发生的数度社会变迁,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6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曾先后出现过三次"跨越式发展",即依循历史变迁的现实发展轨迹,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背后呈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战略思考:
    (1)革命立国战略。这是新中国立国后走过的第一阶段。从开创一个新的国家政体、确定以建立与巩固政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战略,到1977年"文革"结束,走过了约28年的立国时代;
    (2)改革建国战略。这是新中国建国后走过的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文革"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建设起一条快速通向国家富强的高速路,到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走过了约25年的建国时代;
    (3)和谐富国战略。这是新中国目前正在开始的第三阶段,确立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为主旋律,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立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开启了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和谐富国时代。
    一、 革命立国战略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的第一阶段,人们今天习惯地称其为"毛泽东时代",其时间跨度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7年"文革"结束,历时约2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结了中国近代百年忧患而屈辱的历史,开启了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国从此进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振兴中华、复兴图强为宗旨的第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首要战略,就是开启新中国的立国大业,并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式向前迈进。因此,就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而言,是承接近代中国数代革命者前赴后继不断追求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虽然此后所开启的振兴之路,无论是"主题确立"还是"发展模式"都具有了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色彩",但依然与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再度崛起、重新图强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战略的时代特征
    清晰描述中国第一战略为"革命立国时代",主要基于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其一是该时代赋予它的首要历史任务: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转变为独立自主自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创立并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即实现通常所说的新旧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跨越;其二是该时代为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方式,推进和完成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这两大时代基本特征,源于当时的新中国内忧外患的客观环境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始终萦绕着的"政权忧患意识"等主观认识,真实反映了中国第一阶段的全貌,所以今天重新反思与解读这一阶段的战略时,也必须由此出发。
    新中国诞生初期,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国民党旧政权残余势力的威胁与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等十分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严重危及着新生政权。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外部敌人频繁颠覆活动面前"如何创立和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并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刚刚夺取政权后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政权政治。在此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方面的各项工作都无一例外地必须围绕着"巩固政权"这一核心展开。客观地讲,在共和国初创时期即"过渡时期",因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党在全国范围先后开展的"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和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正是这一系列的社会革命与改造运动,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并为国家能顺利地转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创造了必要条件。
    然而,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后发生的捷克、匈牙利等事件,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后的五十年代末,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未能及时认识和把握"过渡时期"结束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转换,把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适时地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相反却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做出了更为严峻的判断,甚至加深了对如何长期保持共和国政权的纯洁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性担忧,致使在随后的岁月中长时期保持着对"政权忧患"的超高度警觉和担心,促使党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线继续围绕阶级斗争的核心要求展开。而且对政权的忧虑,由对外部的、公开的敌人对政权的威胁转向了对内部尤其是党内的担忧。当时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即反映了当时党对政权担忧而开展斗争的新指向。由此,在毛泽东领导下,依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政策指引,先后开展了反右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因政权的忧患意识而产生的统领整个时代的"政权政治"任务长时间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穿始终的工作重点与核心命题,"阶级斗争运动"成了解决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手段。
    今天看来,这一系列政治运动虽然反复出现甚至发生扩大化的现象,在"文革"中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大动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也正是借助这些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新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成功完成了新旧政权的全面更替,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未来长期的稳定发展创建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时期,在毛泽东领导下,凭借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运用革命的专政手段对一切反政权势力实施了坚决的斗争,在极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共和国政权并使之得到了巩固。同时,也为了这一任务与目标的实现,中国逐渐形成并建构起了以"政权政治"为核心的国家管理模式与体制框架。
    革命模式管理中国
    还应看到,新中国建立后之所以在第一历史阶段能长期坚持和采用"革命的方式"管理与建设国家,还与当时党的组织体制与思想观念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逐渐形成了"革命党模式"。正是凭借这一模式所具有的三大特征:钢铁般的纪律、领袖的权威、完整统一的意识形态,曾经锻造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并有超强组织性和战斗力的军队,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驱除鞑虏、变革图强"的使命,彻底终结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从而初步完成了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权"回归任务,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新政权。因此,成功的历史经验作为"革命法宝"十分自然地被运用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与社会建设。建国初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几乎全部来自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军人,党的政治局如同"中央军委",自上而下习惯于服从毛泽东的统一指挥与领导,对事业的忠诚,对领袖的崇拜,加上严明的组织观念,支撑起了他们的全部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这一体制模式与人员构成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中国第一阶段党的组织原则、领导方式与管理风格,即以毛泽东至高无上的领袖权威为前提,塑造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的国家象征,以党的革命意识形态为指向筑就社会前行的"政权政治"核心价值体系,以整个社会利益单一化为基础建立同质化社会的组织管理体系。可见,党所具有的传统经验模式以其历史性地惯性延续造就了新中国第一历史阶段的体制基础。战争年代形成的一整套革命传统经验相当程度地被运用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当时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由此也造成中国在迈向强国之路的第一阶段始终浸染着浓郁的革命色彩,在充满政治浪漫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的对抗型政治文化氛围中,致使连绵不绝的政治斗争运动在长达28年的时间跨度内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
    经济社会文化新实践
     (待续)(《中国新政》全文请点击链接:h-t-t-p去掉-://news.xinhuanet。C0m 替换。和0/book/2010-01/29/content_12895919.htm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