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名人录】罗忠政: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新闻官”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七岁时,就立志要走出大山,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帮助他最初认识世界的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从这个收音机中,他第一次听到了外面的声音,也知道了“新闻”这个词。从此这个词就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新闻记者、报社总编到政府新闻官,他成为了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新闻”人。
  罗忠政的家乡在遵义正安县小雅镇黄渡村,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日常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爸爸,山那边还有什么”?“山那边的世界好大,你好好读书,长大后自己走出去看。”童年罗忠政坚定而自信地点了点头。
  看孩子爱学好问,父亲下定决心要帮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位质朴的父亲在烤烟丰收之后,给他买回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从此,白天在祠堂改造的校园里上学,在山坡野地放牛看书,晚上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听广播,成了童年罗忠政的全部生活。
  当初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和新闻结缘,成为了一个新闻人。除了收音机及叔叔偶尔从县城带回来的杂志,《遵义报》(《遵义日报》前称)也是罗忠政最大的信息来源。他至今还清晰记得,每逢赶场天,当村民小组组长的老大爷都会从乡里拿回一两张已经过期的《遵义报》。每次报纸一到,他都会从报头看到中缝,从要闻读到副刊。
  15岁时,他开始尝试给《遵义报》投稿。罗忠政说,“稿子寄出去,就好象放飞了一个梦想,心中充满了期待。”一天,村民组长老大爷拿着报纸回来,经过罗忠政家时说,“今天的报纸上有个罗忠政,你看是不是你嘛。”“啊?”当看见自己的散文和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遵义报》“红花岗”副刊头条时,他激动得感觉心都快跳出体外了。
  1995年,罗忠政以正安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成都一所高校。大学期间,他担任校团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大四实习期间,他进入共青团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青年报》实习。
  1999年大学毕业后,罗忠政放弃了省委组织部选调干部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新闻行业,留在了《四川青年报》。凭着对新闻的敏锐和勤奋刻苦,罗忠政从实习生到记者、编辑,再到报社时政新闻组组长乃至市场化媒体职业经理人。
  上世纪末,成都报界从业人士开始走出盆地、南征北战,“传媒川军”的足迹遍及广西、新疆、甘肃、福建、湖南等地。在这波热潮下,2001年初,罗忠政随7位成都报业师兄弟受内蒙古一位媒体投资商之邀,于当年3月“空降”呼和浩特,参与筹办《内蒙古晨报》,打响了新时期媒体市场化背景下内蒙古报业竞争的第一炮。
  两个多月后,一份全新的报纸——《内蒙古晨报》出现在世人眼前,这份以“在内蒙古生活,看内蒙古晨报”、“太阳一出,我们上路”为理念的报纸,很快成为内蒙古报业市场上一张颇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后来,在该报从周二刊转型为日报的过程中,罗忠政临危受命,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时年,罗忠政才25岁,成为中国都市类报纸最年轻的老总。
  人们都说记者永远在追求新的事物,这句话用在罗忠政身上可一点不假。就在《内蒙古晨报》发展步入轨道后,罗忠政又一次选择了离开。
  2002年6月,罗忠政来到了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份城市的社区报——深圳南山区委机关报《南山日报》的编委兼策划总监。2003年,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基层党政机关不再主办报刊,《南山日报》停办,罗忠政因其他丰富的媒体经验,应时任深圳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宣柱锡先生之邀,成为该部门及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新闻助理。
  作为一个乡土情结浓厚的遵义人,罗忠政说,他每年都会回家看看,平时也会常浏览有关网站,了解家乡信息,关注家乡的发展。



完整版:
罗忠政: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新闻官”

央视国际 w-w-w。去掉-更换。cctv。C0m 替换。和0
h-t-t-p去掉-://news.cctv。C0m 替换。和0/20070813/115189.shtml

作者:周钰姣

    题记:在大山深处,一个孩子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父亲告诉他:“山的那边还是山。”后来,这个孩子便同他的父亲一样,一生也没有再离开过大山,与他的父辈们同样延续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另一个孩子也向父亲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是:“山的那边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世界,你要好好学习,有了本事以后自己出去就知道了。”这第二个孩子为此树立了理想,长大后开辟出了个体现自己才能的全新的世界。

    一个大山深处的求知孩子,七岁时,就立志到走出大山,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而最初他认识世界的只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从这个收音机中,他第一次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声音,也认识了“新闻”这个新名词,从此这个词就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新闻记者、报社总编到政府新闻官,他最终成为了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新闻”人。

    骑在牛背上看书,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
    罗忠政的家乡遵义正安县小雅镇黄渡村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日常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以至当他长到七八岁时第一次要随父亲去县城时,兴奋得一夜没着睡着。站在家乡的山头上最远可以看到比县城还远的天楼山,去过县城后的他发现了世界的精彩,又进而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大山那边还有什么?”最远还去过一次遵义“大城市”的农民父亲,作出了一个让孩子充满信心和好奇的回答:“山那边是个很精彩的世界,你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就要走出去。”童年罗忠政坚定而自信的点了点头。
    童年的罗忠政除了是一个学生娃还是一个放牛娃,喜欢骑在牛背上看书。他有个当赤脚医生的舅舅,珍藏了几十本古典名著,都被童年罗忠政都借来,在放牛的时光中逐一读完。在牛背上读书,读得入迷,时而掩卷面对大山神思遐想,有时牛吃庄稼了也不知道,为此惹了不少是非。村里一位年长几岁的叔叔在县城上学,每个月会回家背运柴米油盐一次。每当叔叔回来,罗忠政就会缠着大人要上一两元钱,托叔叔下次回来时带上两本青少年方面的杂志。叔叔的归期,成为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罗忠政当时最为渴盼的日子。每得到一本杂志,他都会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如今习惯和种类媒体打交道的罗忠政深深感慨,现在媒体发达的城市里信息过剩,而农村却是多么稀缺。
    看孩子爱学好问,父亲下定决心要帮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位质朴的父亲在某年烤烟丰收之后,给他买回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当年的场景让罗忠政至今感怀不已:那台收音机价值上百元之巨的收音机,是父亲靠血汗换来了的——因为附近的收购点压级压价,父亲一气之下顶着烈日多走几十里山路,赶到一个亲戚所在的收购点卖烤烟,卖了个好价钱。那晚回到家时,父亲的肩背上磨出了血痕。
    从此,白天在祠堂改造的校园里上学,在山坡野地放牛看书,晚上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听广播,成为童年罗忠政的生活内容。

    结缘《遵义报》,村里出了个“文秀才”
    当时收音机在大山里只能收听中波和短波,信号最好的就是中央、贵州和四川的广播电台。但在童年罗忠政的心中,廖廖几个频率却包含着一个精彩的世界。在所有的节目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新闻类节目的,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在发生,这让他感到很好奇。“新闻”这个词也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回想从前,他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和新闻结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人。
    除了收音机及叔叔偶尔从县城带回来的杂志,《遵义报》(《遵义日报》前称)也是罗忠政最大的信息来源。作为当地党报,每个县、乡镇、村组,都会有这么份报纸。他清晰地记得,每逢赶场天,当村民小组组长的老大爷都会从乡里拿回一两张到达时已经过期的《遵义报》,这个新发现让罗忠政兴奋不已。每次报纸一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从报头到中缝,从要闻到副刊,用罗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字也不放过”。
    随着读书看报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罗忠政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与日俱增,不仅越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开始萌生向山外世界表达山里生活的想法。他开始学写东西,由于对信息的敏感和积累,他的作文总是比班里别的孩子更具开阔的视野了独到的表达。在15岁时,他开始尝试给《遵义报》投稿。“怕编辑看得累不采用,每个字都一笔一画认真誊写。”罗忠政说,“稿子寄出去,就好象放飞了一个梦想,心中充满了期待”。一天,村民组长老大爷拿着报纸回来,经过罗忠政家时说,“今天的报纸上有个罗忠政,你看是不是你嘛。”“啊?”当看见自己的散文作品和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遵义报》“红花岗”副刊头条时,他激动得感觉心已经跳出体外。受到鼓舞,他开始不断写作,不仅写文学小品,还在报社编辑老师指导下,以通讯员身份采写新闻稿,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上,有些新闻作品还获得遵义地区新闻奖项,“山沟里出了个小秀才”罗忠政一下成为了村里的名人。

    踏上新闻路,25岁当上报社老总
    16岁那年,罗忠政在报上发表一篇揭露不正之风的批评性报道,导致一些公务人员受到处分,有人扬言要“花十万买这小子的命”。老实巴交的农民父母,从没惹过人间是非,全家为此颇受惊吓。此时,村里一位七旬老者拄着拐杖专程来到罗家,说“你不要怕,你做的正义的,他们是非正义的,真要论个是非,村里每个人出一块钱,都可以和他们打两场官司,你怕什么?”从此,“正义”两个字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梦想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伸张正义的好记者。这也成为以后他成为一个成功新闻人最重要的品质。
    1995年,罗忠政以正安全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成都一所高校。大学期间,他当选为校团委学生委员,担任校团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系里一份学生学术类杂志主编,班团委书记。在那里,他借用市场媒体的运作手法,办了一份相当出色的学生报纸,带着上百名学友演绎了充满创造激情的学生版本“传媒故事”。1998年大四实习期间,他进入共青团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青年报》实习。
    1999年年大学毕业后,罗忠政放弃了省委组织部选调干部的从政机会,毅然选择了新闻行业,留在正好从共青团机关报向主流都市报转型的《四川青年报》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罗忠政在这里认识了一批良师益友,他们都是中国新闻界卓越人士,市场化平面媒体的先锋人物。在他们指导下,凭着对新闻的敏锐和勤奋刻苦,罗忠政成很快完成了从实习生到记者、编辑、责编,再到报社时政新闻组组长乃至市场化媒体职业经理人的转型。在那里,他本人及他的部门团队,策划实施了“十万希望工程款哪去了”、“青年学者炮轰教育产业化”、“四川邻水征地事件台前幕后调查”、“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颇具影响力的报道。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成都报界从业人士开始走出盆地、南征北战,“传媒川军”们足迹遍及广西、新疆、甘肃、福建、湖南等地,点燃中国媒体市场化的星星之火。在这波热潮下,2001年初,罗忠政随何语轩、张翔飞、陈大能等他的7位成都报业师兄弟受内蒙古一位媒体投资商之邀,于是年3月22日空降呼和浩特,参与筹办《内蒙古晨报》,打响了新时期媒体市场化背景下内蒙古报业竞争的第一炮。
    在大漠创业是艰难的。从市场调研、申请报名变更、租用办公大楼、开展融资谈判、招兵买马等,一切几乎得从零开始。报纸更名及筹备期间,发生了“4·28”美国战机误炸中国战击事件,在没有办公场地,没有专业采编队伍的情况下,为应付时为周二刊报纸的出版,罗忠政和他的战友们硬是在网吧熬到三更,编辑出版了题为“捍卫中国领空”的特刊,第二天在呼和浩特市场上一抢而空。为扩建报社采编队伍,《内蒙古晨报》在当地广播、电视、报纸都招出了招聘广告,令习惯了已经职业化的成都媒体市场、每次招聘广告都会应者云集的罗忠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招聘广告打出3天之类,虽也应聘者云集,但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具备主流媒体正式采编经验!事实证明,当地传媒产业化、职业化远远不够充分,传媒职业没有形成流动机制。万般无奈之下,罗忠政和他的伙伴者们只好另辟蹊径,直接把招聘会开到大学校园里。于是在内蒙古的各家大学校园里就出现了一幅独特的场景: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几个年青人正手拿着话筒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卖力的演讲,阐述什么是新闻,什么是记者,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传媒产业,未来前景如何美好……,他们的演说引来了不少大学生的旁观。“对做新闻、做记者有兴趣的同学请留下来”。他们满怀激情的演说使得不少学生纷纷驻足。连续数天的演讲后,他们筛选到了第一批人马,这些人大多数并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接下来,演说家们又当起了老师,带学生们走上大街,告诉他们什么是新闻,如何采访新闻,如何报道新闻。
    两个多月后,一份全新的报纸——《内蒙古晨报》出现在世人眼前,这份以“在内蒙古生活,看内蒙古晨报”、“太阳一出,我们上路”为理念的报纸,以轻松明快而贴近市民的报纸内容、大气而独到的新闻策划很快成为内蒙古报业市场上一张颇具有影响力的报纸。2001年9月10日,罗忠政代表报社与内蒙古辖区一家政府机构谈判合作事宜,对方认同其办报理念,当即撤消在包头另一家都市类报纸投放广告的计划,改而与《内蒙古晨报》合作;次日,美国“9·11”事件爆发,罗忠政连夜从包头赶回呼市,与他的同事赶制特刊。第二天,当地竞争对手的报道只是一条消息,而《内蒙古晨报》16个版全景式报道的“9·11”特刊销售一空,从此发行量拉上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在该报从周二刊转型为日报的过程中,罗忠政临危受命,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时年,罗忠政才25岁,成为中国都市类报纸最年轻的老总。谈起这段经历,罗忠政对成都报业同仁兄弟的关心支持,及报社灵活的用人机制感怀于心。

    悄然转型,昔日记者变身政府“新闻官”
    人们都说记者永远在追求新的事物,这句话用在罗忠政身上可一点也不假。就在《内蒙古晨报》发展逐渐步入轨道后,追求变动与超越的罗忠政,选择了离开报社,再次远足他乡。
    2002年6月,罗忠政来到了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份城市社区报——深圳南山区委机关报《南山日报》编委兼策划总监。他和该报其他领导一并开创了中国城市社区报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他任职期间,其所策划运作的《南山新生活》特刊,创造了该报单期发行量及广告额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10月,由于中央出台关于媒体政策方面的原因,基层党政机关不再主办报刊,《南山日报》停办,罗忠政因其他丰富的媒体经验,应时任深圳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的宣柱锡先生之邀,成为该部门及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助理。
    现在的罗忠政致力于与境内外各种各样的媒体打交道,建立深圳市政府与传媒之间互信、互动的良性关系。“我的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政府新闻发布与危机公关,二是城市形象策划与对外推广”,作为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及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推动者,深圳市城市外宣工作者之一,罗忠政这样介绍自己现在的工作。当深圳这样一个日趋国际化的城市面临媒体事件和舆论热点的时候,罗忠政他们首先站他到了直面境内外记者的工作前沿,及时、主动、准确的介绍相关情况。“他们在加强政府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开展应急公关方面的努力,推动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对罗忠政他们的工作,一位广州媒体驻深记者站的同行如是评价。
    作为一个乡土情结浓厚的贵州遵义人,罗忠政每年都会回家看看。平时也会经常浏览有关网站,了解家乡的信息。关注家乡发展的他希望主流媒体和网站更多出现家乡的新闻,他说,“在信息社会,新闻也是生产力。”
    (作者系《遵义晚报》记者)

[ 本帖最后由 正安一片瓦 于 2008-9-7 12:24 编辑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8-4 16:43:54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我倒,老罗老罗,原来你就是老罗?
满脑门子黑线,
ldem16
ldem16 ldem16



发表于 2008-9-7 13:54:45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老罗,不错!
作为一个乡土情结浓厚的贵州遵义人,罗忠政每年都会回家看看。平时也会经常浏览有关网站,了解家乡的信息。关注家乡发展的他希望主流媒体和网站更多出现家乡的新闻,他说,“在信息社会,新闻也是生产力。”
{:3_167:},从论坛里了解不少吧!


发表于 2009-2-24 22:23:4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黔北耕夫 于 2009-2-26 23:01 编辑

此贴一出,老罗走光,这也太缺德了吧~~哈哈
又想起《山路弯弯情满怀》,为老哥加油!!!
正安帮,移动生活好帮手!欢迎访问!
发表于 2009-2-26 22:45:2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我崇拜,希望像老罗这样的人常来了解家乡......

发表于 2009-2-27 19:04:49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