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米粮曾家大院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文 / 郑 雕

转自 微正安


芙蓉江畔,绿水悠悠,米粮渡口,林荫青翠。从207省道看正安县和溪米粮曾家大院,它似乎挂在悬崖边上、躲在茂林之中……

跨过米粮大桥,沿着嚣闹的米粮村街往里走,从水泥街道沿古石级往下一看,曾家大院的上朝门跃入眼帘。古旧的石级保留着200年来的前人踩踏的遗迹,石灰粉刷的苍老砖墙记录了百年风雨的侵蚀,破损的石条裂缝里,充斥着先人辛勤的元素。

1.jpg

曾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1000余平米。呈南北纵向分两厢、按天井式的四合院结构修建。院内的石级、院坝、屋基、通道、用石块铺就堆砌,随处可以看到长达二三米长的整石,嵌在其中。雕工精美的石柱、花窗、门楣点缀着这座古院,无不体现了主人昔日富足奢华对美的追求与匠师们高明的手艺。

从上朝门往下走,院前的石碑、绿树遮挡了视野,俯视古院,屋顶成片覆盖的青瓦,高翘的风火墙,与新式的黔北民居相得宜彰。古院因新居更显朴华,新居因古院而愈发靓丽。曾家大院整体结构完好,大院内几乎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保留着其原始的古朴遗风。五尺宽的石板檐沟,从上朝门通往下朝门。檐沟比两旁木屋的院坝矮一块石板的厚度,它是过道,又是两边屋檐雨水的排水通道。约30米长的通道,把大院分成两个部分,一侧临江,是一排木楼,一侧靠山,后面是一个修建的是个四合院子。整个院子用高高的围墙围着。而中间这条檐沟、通道,十足是一条商品经营的街道。这条的青石板街因曾家的票号而为外地人熟知,闻名千里。曾家从历史的辉煌走向衰落,这里也曾是远近村民进行农资、商品交易的地方。

2.jpg

曾家大院里面曾设有28间店面,主人则住在中街巷道内的四合院内。四合院有天井、饭厅、厨房、银库、会客厅、办事堂以及主人休息的卧室,正房、厢房、环房,无不俱全,门窗壁落,雕梁画栋,人物花草,八仙字画,生动活泼。

绕出四合院,穿过石板街,出下朝门,就是芙蓉江岸。站在曾家下朝门的石级上,一眺江边景色,江水碧绿,岸石龟伏,风光旖旎。

3.jpg

曾家大院到下面的低矮的河道,有河石蛩伏的地方,是昔日停船靠岸的地方。从大院下朝门往河边一望,一排排石头,象一卷卷书简叠在岸边,那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渡口,称米粮渡。昔日渔船穿梭两岸之间,船临石卷,倒映水中,朝辉夕阳,霓光折射,美仑美奂。曾家请的阴阳先生,脚踏大院地基,远眺渡口,脱口而呼:“万家灯火,万卷书,宝地!宝地!”。曾家主人听从先生建议,将原来的住居迁到今天这个地方,建设成为独特的曾家大院。

从渡口往曾家大院曲折的坡道中段,有一个天然溶洞,洞口高20米,宽7米。这个两端贯通的溶洞,一头接入芙蓉江,一头接入老水井,全长约400米,人们称其为“穿洞”。穿洞内有各种各样的石山、石柱。最好看的是那石壁的罗汉,浑然天成,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溶洞内更为奇特的是一口清泉。从溶洞口进去30米,离地面1米多高的地方,一股清泉直涌而出,清凉可口。这涌泉水十分奇特,一年四季,水量不枯不盈,鲜受外面天时和降雨影响。

天然的溶洞,是过客、脚夫、商贾们歇脚谈天,喝水纳凉的地方。

从穿洞拾级而是上,踩踏着曾家人的搭建的陡峭的石梯,仰望曾家大院,才感到它的古老和宏大。下朝门外的长长的石墙,是大院的屋基。在陡峭的河谷半坡垒出一块上千平方米的平地修筑大院,需要垒很的高地基,大约有五六米高。石基上又是高高的风火围墙。下朝门的石条门框,显得沉重而坚固。从下朝门进去,地坝断裂的石条,让人想到“踏破铁石,历史悠远”。从大院的石街仰望,一条狭长的天空挂在古屋之上,难得一见的“一线天”景象,令人叫绝。让古院显得几分清幽,几分僻静,似乎让人忘记曾家历史上的辉煌!米粮有个叫“十二茅坡”的荒草坡路,是珍州通往遵义府的要道。道光二年,有余姓官员在珍州任职,认为“十二茅坡”与其姓余(鱼)相克,“鱼(余)哪能过得茅坡”?遂改道,过米粮渡。改道之后,米粮渡更加繁忙,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渡口。

4.jpg

渡口、穿洞,要道,这些天然优势,成了曾家造就商贸帝国的不可替代要素。

昔日的曾家富甲一方,贩卖日杂、盐、烟土、布匹、皮革。生意如日中天,越做越红火,后来还做起了银票生意,在重庆、武汉、上海等地开设票号,院内还修筑银库,存放银元、首饰、金贵器皿。到曾家买卖经营、兑换银票的商贾,络绎不绝,“挤破门槛”。据说,当时曾家接收银子,三、五驼(驼,是指马驼子,一驼即一匹马的货量)时常可见,主人是不接送的,自来自去。如果是数十驼的人马,曾老爷才肯给面子,令人点燃鞭炮,迎接进店,安排食宿。曾家生意之盛况,如日中天,珍州及毗邻之域,其声远播。

富足曾家、有名的钱庄。他家到底有多少银子呢?一位州官慕名路过曾家,把这个问题抛给曾老爷的家丁。家丁的回答是:“我们家老爷的银子,挨一挨二的从曾家摆到老爷您的府台门前,摆六路多一点,摆七路差一点。”


与印象中唯唯诺诺的仆人形象相比,曾家家丁的回答,真让人大跌眼镜。主人财富面前,家丁的底气似乎盖过了他对长官的敬畏,机敏中不失几分戏谑!

创业不易,守业难。因家庭的纷争,曾家走过昔日的辉煌,走向衰落。咸丰年间,土匪一把烈火,烧了曾家大院,幸好风火墙隔绝,只烧了外面的客房和关牲口的圈舍。风火墙、石板街、石朝门、石板街、天井坝、正厅、老街完好无损。同治末期,曾家后裔曾吾田对曾家大院进行修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祖上的建修风貌。从光绪时期到解放前,曾家仍有较高声望,曾家子孙被委以营长、联保主任、乡长、保长等职,还有乡民代表若干人。一九四六年,曾家还建有一班人的警卫队打理“清号”、“送帮”等活动,维持当地的治安和秩序。解放初,曾家还有长工、短工、仆人、丫环五六十人。解放后,曾家大院被改成人民公社、医院,偏房还安置贫下中农居住。那些与曾家毫无关联的山民,享受着曾家祖上的恩泽,住进他们曾经仰慕、认为一辈子都不可能进驻的居屋。

5.jpg

“旧时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而曾家大院,作为正安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建筑,被授予第三批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期待芙蓉江的综合旅游开发,唤醒沉睡的古院……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千万别破坏性开发,保存原貌就好。
发表于 2016-8-18 17:23:1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米粮去过好几次(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不知曾家大院还有如此故事!
天天签到
发表于 2016-8-18 20:54:1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那地方即使离开20多年,还是有回味的人和事,不过,现在物是人非。
发表于 2016-10-6 16:14:5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