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香港系列之五:低税负、高收入、高福利(2)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黔之马 于 2010-2-17 23:35 编辑

感悟香港系列之五:低税负、高收入、高福利(2)


(1)香港政府从2007至2008学年起推行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年满2岁8个月的幼儿如果就读香港非营利幼稚园,在2008年至2009学年家长可获得1.1万元的学费津贴,而且津贴标准将逐步提升到2011至2011年1.6万元的标准。2007至2008学年,获学前教育资助和减免的学生分别为109300名和37859名,资助和减免总额为10.71亿元和2.754亿元。香港政府还为教师进修提高水平予以资助。


  (2)中小学教育资助。2007至2008学年,香港政府向308015名中小学生提供了4.469亿元资助;又向204589名学生提供车船津贴2.739亿元;对89371名高中生减免了学费。豁免了12455名公开试考生的考试费1550万元。


  (3)大学教育资助。2007至2008学年,向公办或公费资助的大学28431名全日制生提供助学金和贷款,金额分别为7.957亿元和3.412亿元;向私资大学15745名全日制生提供5.056亿元助学金。向23051名大学生发放免入息审查贷款9.5亿元。为38792名大专院校学生发放车船津贴1.039亿元。


  (4)香港政府于1998年拨款50亿元设立优质教育基金,截止2008年,已使用36.2亿元,支助了7434项教育创新计划。


  (5)香港教育局2004年调拨5.5亿元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以协助学校推进教育改革。2007至2008学年,向306所中学、435所小学、17所特殊学校和60所幼稚园提供了样本支援服务。


  (6)为清贫学生设立支援计划,通过课后学习和支援计划,政府支助901所学校和138所非政府机构举办课后活动,协助17.25万名清贫学生改善学习成绩。政府为5100名参加制服团体而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了服装费或训练课程费用。


  (7)奖学金。香港政府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基金”10亿元,向成绩和能力出众的本地或非本地学生颁发奖学金。

2、医疗保障--不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

2008年,香港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9.4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85.5岁。在2006年,香港的男女预期寿命都在全球排名第二。

2008年,香港的婴儿死亡率为1.8‰,全球最低。

这些得益于香港高素质的医疗系统、十分专业的医疗队伍和完善的医疗保障。

香港政府强调“以人为本”,确立了“确保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公共医疗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由05-06年度的约276亿元,持续增加至09-10年度的3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9%。09-10年度的医疗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8%,支出比例仅次于教育(22.3%)和社会福利(16.3%),从而保证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适度发展。

香港政府以高福利模式提供均等、价廉的全民医保。香港没有政府设立的医疗保险,只有商业医疗保险。政府提供给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是通过公立医疗机构对就诊市民实行高福利、低收费去实现的。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供。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3%-6%。

香港全体居民享受同一标准的公立医疗服务,就诊市民个人自负比例很低,医疗服务项目中个人自负比例最高的仅为成本的19%,最低的为3%。例如,专科门诊首次就诊个人需支付100元,其后的复诊每次支付60元(费用包括医师诊治费、登记费和所有检查的费用,但不包括药费),每种药支付10元,自负比例分别为19%、11%和8%。住院服务个人最多只需每天支付100元(费用全包,即包括膳食、药物、护理、物理治疗、手术、检查等),自负比例为3%。经济困难的市民还可以申请减收或豁免个人支付的费用。但患者必须听从公立医疗机构按其病情轻急缓重所作出的候诊、住院或手术安排,不能选择医生,所提供的住院病房基本上都是3-5个以上病人共用一间,也不能自由选择。

同时,香港当局为了输缓民众对免费公共医疗资源的过度依赖,实行了轮候制度,一些常规手术等候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可能,为富有人群向私立医院分流起到了良好作用。

当然,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香港高福利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支出不断扩大,连年赤字,不可能在收税的时候要求小政府,在提供服务和福利的时候要求大政府。香港政府也正在通过积极措施在化解这些矛盾。

3.住房保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08年,香港有29%人口居于租住公屋,18%居于资助自置居所。

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当时香港经济萧条,大量难民涌入使香港人口由六十万人急增到两百万人。大多数人无力购买房屋,居住在自己用木板和铁皮搭建的屋中。1953年12月25日,一场火灾使五万多灾民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在灾民的强烈要求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香港政府开始着手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有步骤地实施以低收入者为扶助对象的公共房屋政策。香港政府的“公屋计划”实施四十多年来,非常有成效。

香港的公共房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廉租屋”,即以低廉的租金租给收入低下居民居住的房屋。一种是“居者有其屋”,即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中小收入者的一种房屋。

一九五八年政府开始建造“廉租屋”。这时的“廉租屋”每单元面积约二十四平方米,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设备,很受收入低下的居民欢迎。六十年代以后,政府又提高了兴建标准,居住面积提高到三十五至四十一平方米,厨房和卫生设备也比较好,还有电梯。

1978年,香港政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来源于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大同思想,并参照新加坡的经验而形成,简称“居屋”。

“居屋”的售价相当于私人楼宇的百分之七十。购买居屋的家庭享有房委会的财政担保书,可以在银行和财务公司获得仅比香港最优惠的贷款利率高0.25厘的按揭贷款,贷款成数可达百分之九十五,年期为二十年。“居屋”的建筑标准比“租廉屋”好。大部分有二到三个卧室,有客厅、厨房和卫生设备。面积也较大,一般为四十至止六十平方米,也有的甚至达到八十到九十平方米。      

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除了解决居民居住问题外,还在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房屋使居民用于房租的消费较少,其收入转向其它方面的消费,因此也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总体上看,约一半人在政府的资助下解决了住房问题。实际上,香港私人住宅市场面对的是另一半中高收入人群,其中以律师、会计师、医生、经理人员等构成的中产阶层为主。因此,对香港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像观看电视节目一样,淡看楼市风云。

4、社会保障--再困难也不为衣食忧。

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综合援助和公共福利多计划为主,辅之以三项意外赔偿计划(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紧急救济)。

(1)、综合援助。2008年底综援个案达284659宗,受助人数为475625人,总开支185.7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人均受助资金达39043元。

(2)、公共福利金计划。为严重残疾人士和年长者提供现金资助,包括普通伤残津贴、高额伤残津贴和普通高龄津贴、高额伤残津贴。2008年,共有608964人领取了公共福利金82.8亿元,较上年增加37.5%,人均为13596元。2009年1月起,高龄津贴统一提高至1000元/月。

(3)、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2008年共发放468万元。

(4)、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2008年共发放1.718亿元。

(5)、紧急救济。2008年为32宗天灾及其他灾祸事件中的650名灾民提供了紧急援助。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