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邪 外 道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茶文化的标志性著作《茶经·八之出》中叙述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播州,又名播川郡,今贵州遵义一带。夷州:又名义泉郡,今贵州风冈、绥阳一带。在茶韵飘香的古籍中,却无法觅得正安茶历史的芳踪,真是不幸欤哉。正安置珍州,在贞观十六年(642)。而设“黔中道”于后,在开元二十一年(733) ,是国疆分为十五道之一。播、珍、潦、思、夷州隶黔中道。由这段历史看来,当时正安并不是黔北主要产茶区。据我所知,正安茶文化好象也上不了所谓的大雅之堂,它是一种茶食文化,具体来说就是传统茶俗——油茶文化。
    一日两未断,不吃周身软的当地“油茶”,它的取材,要粗茶,即俗称的土茶;它的做法,不但要煮,还要葱、姜、蒜头、盐、油必备,工具不过一口铁锅,一把木瓢。在文化人看来,这有点“离经叛道”。苏东坡写《和寄茶》诗笑话说:“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秦牧老先生在《敝乡茶事甲天下》中讲了一个故事,是嘲笑不会喝茶的人的。说一个外地妻子把好茶叶当菜煮了出来,男人大怒,解劝的老太婆尝了尝说,火候还掌握得不错嘛,只是忘了放盐了吧。
    所谓“民以食为天”,茶食的历史比作饮料悠久得多。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的最初功用,只是一般形态的饮食,“茗饮”在当时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更准确的词语当作“茗粥”。西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北魏时王肃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时人称为漏厄 苏辙在《煎茶诗》中说,北方俚人茗饮无不好,盐酪椒姜夸满口看来,“吃茶”不独是东坡诗里“妻”“子”的可笑行径,而是当时北方一种常态的风俗了。作为类似“油茶”的文史记载,个人认为最精彩的是三国时张辑撰《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上艹下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不但有详细制作过程,还说明了它的功用,提神醒酒。
    真正开创细品慢啜的茶文化,已经是唐朝时候的事了。唐代茶道法则讲究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但那是文人雅士的艺术,和为解决一日三餐基本生活保障的劳动人民无关。有着几千年优秀茶食文化的熏陶,正安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把它发扬光大。当地还有吃“油茶汤”、“油茶面”、“油茶鸡蛋”、“油茶汤巴”、“油茶稀饭”等习惯,安场的“洋油茶”吃法更是与众不同,调法讲究,佐料精细,集香脆滑辣于一身,更一举夺得“遵义名优小吃”的称号。如此看来,对茶叶境界的要求,见证茶这个东西也是有阶级性的。阳春白雪不妨“以茶行道,以茶雅志” ;不妨去追求新茶、甘泉、洁器,风流儒雅、气味相投;不妨美心修德,学习礼法。下里巴人也不妨牛饮解渴、提神助兴。
    不过“贫下中农”也有自己喜好的茶饮料。
    在夏天听了一个关于茶和药的故事。长途跋涉的赶路人,为了解渴,吃了有毒的野果,昏死在一棵大树下。昱日,他奇迹般的苏醒过来,反觉神清气畅精神矍铄。他诧异莫名的寻找到了解毒的奥秘,原来晚上林间雾气重,许多露水积聚在大树的枝叶上,滴下来正好掉到他微张的嘴里。正是这附着在树叶上吸取了精华的露水无形中解了他的毒。赶路人看到山中的神鹰也飞到树上啄食树叶,知道这棵大树不简单。他便采摘大树树叶泡水作饮,唤作老鹰茶。故事讲完,得到的教训就是吃药的时候不能用茶冲,特别是老鹰茶。因为它会解药,药性淡了,也治不了病了。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饱满,如今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是很反感喝茶的,因为父亲的茶缸总是黑黢黢的,有很厚的茶垢,里面的茶水又酽又苦。但独独钟情于老鹰茶。在炎热的季节,泡一缸老鹰茶,汤色红艳明亮,静时沉底,轻轻一荡,仿佛是飘动的红绸,又似墨笔点染,在水中浸润交融,煞是悦目。放点白糖,清凉生津,可比如今行销的瓶装茶饮料的滋味不知好上多少倍啊。憨实的乡人在农忙时帮忙,总不忘提醒主人,少午煮壶老鹰茶来!赤日当头,田间劳作汗流浃背,端起土巴碗,一仰头咕嘟咕嘟顺脖而下,顿时周身泌凉,酣畅淋漓。打盹的工夫,浑身又充满了力气,劳作的乡人又忙着下地干活了。这时候土巴碗的碗沿往往被茶汤染成一圈黄色的油环。在乡下,老鹰茶还有妙用,盛夏用老鹰茶水蒸米煮饭,可以经久不馊。
    老鹰茶不上大雅之堂,它散落在城镇乡野和渡口埠头,只供下里巴人痛饮至饱。它外形丑陋,枝叶混杂,俗称下等茶。它滋味浓而杀口,却又先涩后甘,消暑解渴、提神助兴。它如同身边那些善良朴实的乡人,味道厚实、清香得宜。
    在川黔农村很有声望的老鹰茶却原来不是茶,这是一次茶园之行惊诧之余遇到的一“邪”。在吐香坝茶场,当我问及茶老板为什么不发展老鹰茶时,才得知普通茶树多是灌木,比较矮小,可以大面积扦插育苗,一般三年成材。而老鹰茶与真正的“茶”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是樟科常绿乔木,由于树皮上有斑点形如豹子身上的花纹,又称为豹皮樟。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注意到老鹰茶的潜在市场,只是大量栽培形成规模尚有难度,目前只能进行小片的试点。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正安茶行业的先行者,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非茶之茶的老鹰茶穿上华丽的衣装,堂而皇之的登上高雅的茶殿堂,也能阳春白雪一把。
    正安茶文化里还有一段有趣的“野史”。正安方言里有“擦耶”一词,指赝品,仿冒品。其实是安顺人“茶叶(一声)”的发音。这个词在正安流行的时候,相同的意思表达,地地道道的遵义人还只会说崴(三声)货。这个词据说是这样诞生的,以前最闹热的茶馆,就是大家泡泡茶、打打小牌、嗑龙门阵的地方。每到赶集的日子,门庭若市,茶客如过江之鲫。有人就专门到茶馆收泡过水的茶叶,拿回来装在晒筐里晒干加工,用麻袋一装,冒充新鲜大市茶贩运到外地去。安顺人吃这种不法茶商的亏太多了,真是惊弓之鸟,看到假货就联想到茶叶,久而久之, “茶叶”也就成了假货的代名词。这个词的喻意也被不法茶商引渡回来,也算是两地的交流吧。可笑的是,现在安顺人还不知道这伙茶商的来路。我认识一位五十多的妇女,她年轻时就做假茶生意,现在摆谈起赚钱还眉飞色舞的。
    时代不同了,茶馆早已失掉了过去的社会功用,如今只是赌博的代名词,如果赌客知道“擦耶”和自己所处的健身场所有关,不知当作何想。
    历史我们只挨了播州、夷州的擦边球,说起话来没有别人有底气。但我们现在再瞧正安的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生长起来,有韧劲、有冲劲、有狠劲,屈指一数,吐香茶、朝阳茶、桴焉茶等等。有春茶、夏茶,有翠片、毛尖等等。新一代茶工作者,不玩“擦耶”,脚踏实地的在为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响品牌而奔波。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茶缸里面的茶色茶汤上了几个档次。
    端起茶杯,油然不生敬畏之情。大环境改造小环境,过不了多久,正安茶乡的我也会阳春白雪起来,于茶于茶道也能从一个门外汉登堂入屋吧。

[ 本帖最后由 黔之驴 于 2008-6-11 14: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珍币 +10 收起 理由
正安一片瓦 + 2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瑞溪

下一篇: 十年祭

全部回帖
分析得很透!看來不是俗人!
发表于 2008-6-12 11:43:1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又一位高人出现了!
所叙之言,你我皆是少闻呢!
发表于 2008-6-12 11:49:32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好文章,顶一个
发表于 2008-9-14 14:49:45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2-11 21:49:41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