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名人录】王华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王华,女,1968年出生,贵州省正安县人,现为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1999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当代》、《民族文学》、《山花》等多家期刊发表小说近百万字。从2001年在《山花》增刊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村小》后,四年来,在《山花》连续发表了短篇小说《石头的故事》、《拔手爪爪和他的狗》、《送葬》、《新媳妇》、《曹赛是条狗》等。与此同时,《一只名叫耷耳的狗》、《眼睛》、《杨柳溪》等十多部短篇,并相继在《民族文学》、《当代小说》、《春风》等多家期刊露面。她的长篇小说《桥溪庄》于2005年在《当代》杂志第一期上发表,获得读者的普遍好评。


笔就是刀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文学的十年坚守——王华访谈

文学的十年坚守——王华访谈

王华简介
  仡佬族,贵州正安人,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现为我省专业作家。
  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 2002年加入贵州省作协,2004年当选贵州省作协理事,200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当选遵义市作协副主席。十年来,频频在《当代》、《小说选刊》、《山花》、《厦门文学》等多家期刊亮相,发表了纯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
2005年1月,荣获2004年度“贵州进步最快作家”称号。
2005年1月,王华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桥溪庄》,开创了贵州作家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的先例,该作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一站冠军,并在全国2004年到2005年度发表并出版的长篇小说读者排行榜上荣居第四位。3月,曾被《当代》头条推出的中篇小说《天上没有云朵》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期间继续在《山花》、《山东文学》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一只叫耷耳的狗》《逃走的萝卜》被《小说选刊》转载。
2006年再次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傩赐》。

记者:《桥溪庄》,是你的第一部长篇,也是贵州作家首次在《当代》发表长篇,开了贵州作家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的先例,可以说你创造了一个很了不起的记录,如果没记错的话,《桥溪庄》发表2005年《当代》的第一期,而紧接着在今年的第三期《当代》大家又欣喜地见到你的长篇小说《傩赐》,恭喜你!
     王华:谢谢,我也很开心能再次在《当代》发表作品。这条路是很艰辛的,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能在《当代》发表作品实在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记者:你是怎么走上文学创作的这条路的?你1996年开始创作,四年后才开始发表作品,在这四年中,你可曾想过放弃呢?
    王华:当时走上创作的路,完全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那时,我在乡下教书,是个代课老师,很受歧视和排斥。我平时也喜欢看书,有点积累,就想写点东西到报纸期刊什么的去发发,以此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就开始学写东西。写作需要坚持,而我这个人惟一的优点就是有耐性。一开始的几年,也就是只能在县报上市报上发点小东西,最好的记录也就是在省内一些地级刊物上发些短篇小说。但我仍然没有放弃,2000年,我的小说终于上了省级刊物,就是《山花》。当时虽然只是在《山花》增刊上发表东西,但所受鼓舞很大。随后的五.六年里,我坚持写作,陆续在很多文学刊物上发表东西,创作成绩还不错。如今我和文学创作打交道已经有了十年了。十年来,我从没想过放弃它。
    记者:能谈谈你创作《傩赐》的过程吗?
    王华:《桥溪庄》发表之后,《当代》编辑部随即向我约稿,希望我再创作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为此,这一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长篇小说《傩赐》的创作上。从2005年年初开始动笔,一直到年底才完稿。
约的稿子,类似于定单的东西,不属于自由创作。当时第一稿一、二十万字,编辑看了认为不太行,并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修改。第二稿我认为完成了编辑原先提出的要求,但编辑仍然不满意,再次提出了要求与意见。一直到第三稿才算通过。每一次修改我对原稿都不满意,所以几乎每次都是重写。可以说我在2005年里虽然是写了这部长篇,实际我却觉得是写了三部长篇。这个东西把我写得特别的累。
好在《当代》2006年刊载这部长篇,我感到自己在2005年的付出总算是有了结果,我很欣慰。

    记者:既然写这部长篇如此辛苦,那么为什么非要在心里逼迫自己一定要写出来呢,不可以缓缓吗?
    王华:这个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是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选定一样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而且希望做好。而且对我来说,《当代》能跟我约稿,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自认为我必须把这个作业做好,不能让编辑老师失望。所以我只有咬着牙写。还有一个原因,《桥溪庄》发表后,很多人认为我是碰运气。很多人遇见我,就说:“你就是王华,《桥溪庄》就是你写的呀”;“王华,能在《当代》发表长篇,你完全是运气好”。说实话,当时听见别人这么说,我觉得特别委屈。所以,我也渴望《傩赐》发表出来,改变一下人们的看法,我王华并不是碰运气。
   记者:有人说写作是个人的事,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王华: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这样的说法,但个人的写作也需要有个激励的环境。虽然我现在不在正安,但正安的良好文化氛围曾给了我很多帮助与信心。正安有个文学沙龙,热爱文学的人定期聚会,并且聚会要交文章,大家来品评,并推荐好的文章出去。如果沙龙里有人发表了文章,大家都会很开心,大家互相传看,说些鼓励的话,就像你参加长跑,有人在旁边给你鼓励与掌声一样。如果说文人相轻的,那么正安的文人则是相亲,这个亲是亲切的意思。正安有好多人,像杨欧、王小龙、王龙、罗遵义等好大一帮人都在努力写作。我的进步,这个团体是起了作用的。
    同时,来自一些热心老师的帮助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省作协副主席欧阳黔森就曾在我起步的阶段,拿着我的稿子向外推荐,并给我提意见。《山花》的黄祖康老师等也给予我很多帮助,提出过中肯的意见。
    记者:在发表了这部长篇后,接下来你还打算写什么?可有什么构想?
   王华:《傩赐》的创作虽然很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自己写作的一些弱点也看得更清楚了,我觉得到自己的写作变得更加成熟了。同时我也感到,《傩赐》在相当程度上仿佛也掏空了我脑子里多年的生活积蓄,所以今年我想休整一下,需要在哲学与美学方面补一下课,进行一些思考,为下一步的写作做一些储备。不过,没有大的写作计划并不等于暂停写作,因为除了写,我也干不了其他事。
   记者:你的两部长篇,甚至是中短篇全都是写农村题材的,你在今后的写作道路上会一直这样写下去吗?
  王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也曾在农村。我有很多农民朋友,我对农村有一种亲切与依恋。我熟悉他们,跟他们很亲近,我会一直写下去。
   记者:在当今的文坛,有人说,要想出名,你要在作品数量与质量上都要突出,你才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你怎么认为?
  王华:对于质与量的问题,我想,我自己更看重的是质。陈忠实凭《白鹿原》就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如果一个作家的每个作品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自己也会觉得没劲。记得当时《当代》周昌义老师向我约稿的时候说:如果你这次写的东西还停留在《桥溪庄》的水平上,我们就不发!他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文学创作跟走路一样,每走一步都得往前,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后退,所以,我要求自己后一部作品一定要比前一部作品有进步才行。这也逼迫我更加努力写作,多学习,多听取意见。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创作水平。
发表于 2008-9-26 17:25:4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
11111111
著名青年作家王华.JPG
发表于 2008-10-7 15:56:15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