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高校刮起“民国风”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高校刮起“民国风” 做“五四”青年从服装开始?

2012年07月04日 07:17:42
来源: 央视《新闻1+1》



    1.jpg

5月31日,南京东南大学校园内,身着民国时期学生装的毕业生在拍摄各种造型的照片。近日的南京各大高校校园内刮起一股“民国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大学生”随处可见,令人颇有种穿越的感觉。中新社发 泱波 摄

2.jpg

    5月31日,南京东南大学校园内,身着民国时期学生装的毕业生在拍摄各种造型的照片。近日的南京各大高校校园内刮起一股“民国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大学生”随处可见,令人颇有种穿越的感觉。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2012年7月3日播出《做“五四”青年:从服装开始?!》,以下是文字实录:
    (节目导视)
    解说:
    女生蓝衫黑裙。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毕业生 温曾:
    穿学士服的话太普通,所以想特别一点。
    解说:
    男生黑色中山装。
    温曾:
    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解说:
    五四时期的服装,毕业照,为何在多所高校同时出现?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张翠婷:
    有特色的东西流传至今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解说:
    追赶潮流的校长赠言,别出心裁的毕业合影,他们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自己的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杨继瑞:
    今天,你有没有穿越,今天是现实,更是开始。
    解说:
    一张合影记录的不应该仅仅是个体的青春记忆。
    《新闻1+1》今日我们倡议——做“五四”青年:从服装开始?!
    评论员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最近几天是大学生毕业的季节,空气中都弥漫着分别的味道,眼泪,离别的话语,把自己给喝多了,等等都会成为将来一生当中非常难忘的记忆。不过近几年,在一系列毕业照片当中,我们发现一个呈上升趋势的非常有趣的小小细节,选择穿什么样的服装来照这个毕业的合影呢?结果越来越多的开始呈现出一种穿着“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时装,而且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不由得地使我们今天的节目确立了一个主题,我们是否可以倡议今年我们的青年人,从18岁的成人礼到进入到大学的开学典礼一直到毕业,重要的场合具有仪式感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选择这样的服装成为我们青年的一种标志呢?来,我们倡议,您参与。
    解说:
    毕业照,每年必有千姿百态的呈现,今年穿着五四时期青年的服装,在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达到了火热走红的地步。《现代快报》报道,在苏州因租借民国风拍摄毕业照的学生过多,许多服装租赁店至少要提前一周预约,即便这样,有时还需排号。而更多高校更多毕业生则刚刚在过去的6月用毕业照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与民国风的约会,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同学就突发奇想成就了全班20多人的民国穿越。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张翠婷:
    我不记得是哪个同学,就开始提议,我们毕业照拍民国风好不好,所以我们就选定了这个。
    解说:
    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同专业的七位女孩也萌发了同样的想法。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毕业生 温曾:
    之前就觉得《金粉世家》里面董洁穿那个衣服就很有学生的味道,穿起来很有气质,又单纯,又朴素,不管是品质也好,还是那种形象来说的话,我们对那个时期学生的样子又很喜欢,又很向往。
  解说:


    虽然身处不同地方,但开始的却是同样的一段有关民国时期的穿越之旅。
    张翠婷:
    要租衣服的时候我就选定了一家,里面的照片已经有放着其他学校穿着这种衣服拍的毕业照了。
    温曾:
    我后来有看到我同学的那个空间上有,发现她们也有租这个衣服一起穿,而且她们有叫男生一起来。
    解说:
    然而这毕竟是他们人生中首次穿上这样的服饰,历史与现实会带来不适和忐忑吗?
    张翠婷:
    就会怕别人想这些年轻人又在搞什么花样那样子,然后也有一些人蛮害羞的,我们走出去的时候虽然很兴奋,但还是小心翼翼的,谁也不敢走在前面。
    温曾:
    最开始我们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去照相的时候还不是很放得开,但是越照到后面,我们就越放得开,到处去照,别人也是看到了也会说,哇,好好啊,好好看,这样照毕业照好特别。
    解说:
    有新奇,也有赞许,来自老师的声音最让大家开心。
    张翠婷:
    刚开始她是蛮惊讶,而且觉得好奇怪,渐渐地把老师拉到同学当中去,她说你怎么也不租一套给我啊。她也很开心,很开心。
    解说:
    百年前的服装,为什么会成为时下的流行?这些年轻人的内心到底想在大学典礼中找寻什么?
    温曾:
    我们现在读的大学,戴学士帽是从别的国家传过来的这种传统,所以说我们就想找到一点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想知道如果是中国的传统毕业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白岩松:
    没错,最后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了,虽然民国来民国去,其实我觉得它只是中国文化在服饰上最后延续到那样一个时代里特有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但是后来就被割裂了。说句实话,看着这些年轻人穿着“五四”青年这样的服装照毕业照的时候,我是羡慕、嫉妒、恨,这一生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但真是希望更年轻的人会一直拥有这样的机会。
    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穿的校服大多是运动服,它足够便宜,而且足够方便,既可以在课堂里听课,又可以出去上体育课,但是说句实在话极其难看,而且非常不具有青春的标志,男女之间性别也几乎不可以有任何的一个体现。刚才我的一位同事在办公室里还跟我说,上学的时候,他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因为要穿着这样宽宽大大的,因为大人都要给衣服买大了,结果他整个小学、中学,所有的中国的孩子都要穿更大一号的衣服,就没合身过,然后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怕穿着这样的衣服去上课,甚至成为一种阴影,对教育的一种恐惧。
    但是看见这些孩子开始自主地选择用“五四”青年这样的服装去照自己毕业照的时候,就觉得我们可不可以倡议它重新的开始呢?从我们18岁的成人礼就穿这样的一个服装作为一个开始,到大学开学典礼,“五四”青年节,然后毕业的时候等等,都以这样的一个服装作为中国的仪式感。说句老实话,曾经拥有仪式感的中国当下太缺乏相关的仪式感,于是也便没有敬畏。
    那么接下来我们便要了解一下,与“五四”青年有关这样一个服装,从中国服装的传承之后,它的一些标志是怎么样的?它的来源又是如何的?怎么定位呢?

解说:
    《我们是谁?》,这是一家媒体在2006年制作的一期特别报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什么外在的标志?早在1929年,当时的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之后,在这一年的4月16日就公布了《服制条例》,对男女礼服、制服做出规定。按照该条例,男性礼服有三种:一是蓝色长袍,齐领,前襟右掩,袍长至足踝上2寸;二是黑褂,对襟长至腹,齐领;三是改良中山装,不翻领,僅有三个暗袋。女性礼服则有两种:一是蓝色长袍,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的中点。二是袄与裙,袄为蓝色,长僅过腰,轴长刚过肘,裙为黑色,长及足踝。对于鞋子,男女均规定为黑色,质料不限。男子的礼帽则规定冬黑夏白。条例称以上服饰为国家正式礼服标准。
    我们现在看老照片,民国人物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标准。而从影视作品来看,人们对那个时代中国形象的认同,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外,服饰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接上)

白岩松:

    刚才的男士里头的第三种、女士里的第二种,就是我们所说“五四”青年这样的一个服装,在目前的中国到了大学的时候,小学、中学都穿运动服,宽宽大大的,到了大学里头一般一些重要的仪式也就是西装,或者说大家随便穿各自的,因此很难有属于中国独特的回忆,因为一个西装的“西”字便泄漏了这样一个秘密。

    那么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照毕业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选择“五四”青年这样一个服装,作为观众在调查当中他们的态度如何,我们看一下。

    近年来,身着“五四青年装”拍摄毕业照渐渐兴起,你怎么看?结论:认为很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58.0%,过半了。无所谓,有学位服的合影就够了,24.2%。不提倡,已经过时了,17.9%,也是一种反对的声音。那接下来我们再详细地去了解一下,很多的青年人和“五四青年服装”这样的一种近距离的接触。

    解说:

    在今年,众多选择将五四青年装作为自己毕业照服装的学子中,来自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无疑更引人关注,两座同样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至今仍然可以找寻到民国时期的印迹,而两所学校多年来也都有学生着五四青年装照毕业照的传统。

    (电话采访)

    南京大学08级新闻系学生 王忆万:

    在我们上一届学姐中就已经开始,同学们是为了给我们母校110周年献礼,想拍一些不一样的毕业照,为我们的青春留下一些纪念。

    中山大学08级传播与设计学院学生 刘晞:

    我们觉得那套服装跟中山大学的历史传统比较相符。我觉得穿这套服装表现对学校的感情,希望那个时候那些学生的精神,我们以后可以继续传承。

    解说:

    6月27日上午,38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毕业生早早地就在新校区换上了服装,随后乘坐地铁前往中山大学本部校区,在那里他们要拍摄人生中极具意义的大学毕业照,而在地铁车厢中,学生们的着装也自然会吸引大家的眼球。身着民国时期服装,身处百年历史的校园,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今天所留下的同样会成为明天的历史。

    (电话采访)

    中山大学08级传播与设计学院学生 刘嘉洁:

    我觉得他们还比较热血,那些人都比较勤奋,爱学习、爱国家。还有就是那种奉献精神,就我们想穿的这种衣服表达这些(精神)。

    王忆万:

    我觉得他们都是一群非常愿意去坚持真理的人,然后是非常有理想和朝气,绝对不会人云亦云,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奉献自己,甚至会献出自己生命的一群年轻人。

    解说: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或许毕业照的特殊着装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此外,学校组织的庄重、严肃的毕业典礼则更让大家难以忘怀。

    刘晞:

    其实相对毕业照来说,毕业典礼会给我感触多一点,就像那天我们学校权杖进场的时候,会有一些同学有很神圣、很自豪的感觉,奏校歌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哭了,当时播出来的歌词会让你觉得还有一股使命感,吾校矗立,蔚为国光,投身社会,报效社会。

    王忆万:

    如果说一定要说是穿上这身衣服给我这样的触动,倒不如说母校这四年的教育已经让这种观念深深地沉入我的心底,我认为在母校的环境的熏陶下,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一个就是愿意为真理不断奋斗,低调中去高调做事这样的人。


白岩松:

    表面上看,我们谈论的只是服装,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服装是一个民族外在的体现,其实也是某种文化的暗示,甚至是一种约束,它在提醒你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气质,它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改变,它不仅仅是御寒、保暖、遮羞这样的一个外在的载体。因此,假如说,我们倡议今后中国的孩子从18岁成人礼开始,那时候应该还在高中就应该以穿上这样的服装为标志,到大学里头开学典礼一直到毕业,重要的仪式化都穿这样的服装的时候,您是否赞同?看看调查的一个结论。您是否将支持将“五四青年装”定位为青年的正式礼仪服装?选择支持是41.8%,不支持的34.8%,其实也不低,无所谓是23.4%。看样无论是支持者还是不支持者,如果能把23.4%的无所谓的态度给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当中的时候都会占绝对优势的。

    好,接下来我向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要请教一下,张教授您好。

    (电话连线)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张颐武:

    您好。

    白岩松:

    您面对这样的一个倡议的时候,是选择支持、不支持,还是无所谓,或另有他解?

    张颐武:

    我是觉得挺好的,我还是挺支持这个事情。因为学生装确实是具有一个象征的意义,一想我们就想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想起那种青春岁月,为国家、为民族去奋斗的这种精神,这个我觉得它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一个服装。

    白岩松:

    张教授因为您在大学校园里也这么久了,以你的思考和观察是否在我们的青年成长当中,也需要添加一些类似服装所拥有的这样一种仪式感的这种小小的约束,成为人生的一种提醒或者说激励?

    张颐武: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间,需要象征性的仪式来标定自己生命的痕迹,让自己的生命的成长得到一个象征,才能够走得更好在未来,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这种庄重的仪式让你觉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让你的生命有一个明确的标记,然后你多少年以后还能够记起在这个时刻你所具有的激情,你的感觉,你的情绪。

    白岩松:

    张教授,还有一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倒退30年,改革开放开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还要主动穿上西装,来展示一种开放,中国打破封闭的意识,你看那时候的服装不仅仅是服装,它也具有很多文化甚至政治的这种含义,但是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我们今天是否已经到了时候可以去做这样倡议的阶段了?

    张颐武:

    我想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加成熟的智慧,随着中国社会的成熟,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大家对文化自觉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对整个社会有了更新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更从容地去看待历史、看待现实,所以有人提倡汉服,有人提倡学生装,这其实都是中国社会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给我们更多的文化共识,让我们的青年在成长中间得到更多的这样的历史记忆的积淀,让他们的青春有更明确的标记,这个时刻我觉得已经到来了。

    白岩松:

    好,张教授,一会儿还会有一些问题来跟您探讨。

    的确,张教授说到了汉服,前几年也有人在不断地倡议复兴汉服,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也许穿上汉服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些行为上的约束,会不那么方便。相比较一下,也许“五四”青年这样一个服装可能更具有可操作性,当然这仅仅是我们作为倡议优先的看法,我们有权倡议,您也有权反对,更何况我们都有权来一起开始推动某些事情的前进。

    接下来我们要看看从国外的角度来说,你看,2011年8月25日,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当日举行夏季毕业典礼,他们是穿着自己传统的服饰在典礼上表演“八侑舞”。你看,这就是同一天来表演的服装,一定要穿自己的民族服装。

    2012年3月15日,日本东京,3、4月份是日本大学毕业的季节,日本大学毕业生穿着传统的和服出席毕业典礼。我在日本的时候就见过他们穿着这样的服装,而且四处去找樱花照相。一定是下意识的要跟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衔接在一起。

    不过既然是倡议,我们就听听不同的声音。赞同的,像王攀,《河南商报》的评论员。“现在的学位服,世界性有余,民族性不足。用五四青年装替代有必要。不仅有传统特色,又有思想含义。比如中山装,上衣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袖口三个扣子代表‘平等自由博爱’等等,青年学生穿上它,不仅会有民族自豪感,还会有一种使命感。

    李千帆,“与以前提倡的所谓‘汉服’相比,五四青年装更符合当下的着装习惯,而且附着了许多现代精神理念。”这和我的看法一致。“……不独大学生的毕业场合,如果可能,一些重大的政府活动中,应该尽力提倡。”

    但是也有反对的。魏英杰,“反对作为正式礼仪服装。这更多只是一种伪民国控的潮流。如认可传统文化,不该是回到民国,而是回到古代。不妨鼓励他们从服饰深入到传统文化内涵,真正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学生们进行毕业拍摄时,觉得怎么好就让他们怎么来吧。规定,就是限制了。”这是魏英杰的表达。但是最后一句话我稍微有点异议,“规定,就是限制了。”我的感觉是,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在校园里头该自由的时候往往给了很多的限制,于是该少有的应该有所限制、规定和约束,并且形成一种礼仪的时候,我们往往以自由的名义就将它给扼杀了,最后不伦不类,该自由的时候太多的限制,但是该有所限制的时候,却被否决掉了。最后我们总是很难形成一种规范和特别难忘的一种回忆。

    接下来我们就再一起关注这个话题,看看是不是到了火候?您会同意我们的倡议吗?


深圳大学校长 章必功:

    请保持热爱父母的高贵品质,明天在座的绝大多数要去社会,请务必磨炼理性、包容理性。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每当我处在困难的时刻,我总会想到涅磐的主题,那个生命的坚守与转换。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杨继瑞:

    有人说,人生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今天你没有穿越,今天是现实,更是开始。

    解说:

    无论是哪种风格,是新潮还是传统,是网络语言还是说理重教,是经验传授还是殷切希望,无可否认,在以颁学位证书,各师生代表演讲拼接起来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们的最后一刻,现如今已经成为重头戏。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我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这根脆弱的蜡烛,既使不能照亮别人,不能照亮周围,但至少它可以照亮你的内心,让自己看得见自己。

    南京大学校长 陈俊:

    将个人的事业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奉献社会,是南大人永远不变的承诺与使命。

    解说:

    72%的人感觉日常仪式活动缺失仪式感,其中27.6%的人表示非常缺失。这是去年《中青报》的一份调查结果。具体到大学生群体,当越来越多的校长走上舞台,或者激情演讲,或者低声嘱托。媒体也在思考,我们的大学毕业典礼缺少什么?

    (电话采访)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周宁:

    毕业典礼是一个人生承前启后的转折点,一生的分界点,在这一刻你告别了你的教育时代,你的校园生活,你要开始走向社会,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典礼这个关节点上,实际上是过了人生的一个坎,他们要在这一刻,他们感觉到自己成人了,实际上更像现代生活的一个成人礼。

    解说:

    去年有媒体在观察了多所大学的毕业典礼后就提出,要警惕大学校长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负面效应。文章称:典礼性的场合,需要的是庄严感,并不需要听众兴奋的尖叫和挥动荧光棒。这种场合的致辞最好典雅些,并不祈求戏剧性,也不希望你即兴发挥。某种意义上,肃穆庄严的场合,仪式感大于实际内容。

    白岩松:

    人到中年,回望青春的时候总是觉得人生的确还是该有一些庄重的场合,该有一些有仪式感的地方,总该有一些时刻让自己热泪盈眶,这样的人生才是饱满的。我觉得今年的青年学子以及最近几年的青年学子,通过他们个性的毕业照等等也都是一种在寻找,而我们说倡议“五四”的服装成为今后青年,在进入成人礼一直到大学中间整个拥有礼仪感的这种仪式感的活动当中,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着装其实也是在希望能拥有某种寻找。不知道这一点,作为北京大学的张教授他的看法是什么,张教授您好,您觉得,此时此刻中国好像我们走的已经太快了,30多年,但是最近能观察到社会好像各行各业都开始有点提醒自己停下脚步寻找一些什么,你觉得在面对我们青年的时候,我们最该帮助他们或者我们也要去寻找一些什么?

    张颐武:

    我觉得一个是把这种价值观外化成一种形式,这个我觉得仪式感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把一个社会最高的追求,凝结为一些象征性的时刻。这个时刻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个时刻体验的那种庄重、那种高雅、那种让你自己永远铭记的一种记忆。这个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对他未来走人生的长路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觉得大学或者中学在他毕业的那个时刻,是老师、所有师长们目送着孩子走出去的时候,校长的这个致辞实际上是代表着学校,代表着学校里边的所有人给你的一个嘱咐,这个托福或者嘱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仪式,它包含的意义就是让一个社会向上提升,让年轻人向上提升的一个象征性的时刻。所以社会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些庄重的时刻,才能够把它的价值观更完美地、更好地体现出来。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张颐武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解读。谢谢。

    其实再次强调,虽然我们今天的节目透过最近几年一系列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五四”青年这样一个服装来当作自己毕业的留影,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联想,为什么不从18岁成人的时候开始,中国的年轻人就穿成这样,让我们感觉拥有青春朝气,又拥有某种使命感,同时又有一种文化认同这样特有的服装呢?您是否接受呢?今天不过是一个开始,也许会有争论,希望将来会有定论。
发表于 2012-7-4 10:55:2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