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说说与正安有关的抗战英雄:潘一志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潘一志(1899—1977 原名益智,字若愚,水族名志。水族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方志学家。
       潘一志比邓恩铭长两岁,也有上北京深造的机会,临行却惨遭匪劫,侥幸活命。解放前,潘一志三度从军,数度从政,多次从教,由于性情耿直,为人正派,宁可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数次逃官辞官;他嫉恶如仇,为民秉笔直书,告倒两任贪赃县长,后来遁世隐居躬耕,心中抱负难以舒展。他对自己前半身的概括与反省是:“误入尘凡廿九秋,莫再随波堕浊流”。荔波解放后,他真正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和希望。当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杜介厘邀请他出山为新政权服务时,他欣然应允,并由衷吟道:“攘臂下车君莫笑,我今却已得新生”,并将名字“益智”改为“一志”,以表白自己一心一意立志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解放前弃官归农张扬中国文人精神,解放后欣喜出山为人民政权出力的知识分子,水族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方志学家、水家学研究的奠基人,爱国民主人士,三都水族自治县首任第一副县长、政协黔南州前驻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主要著作《水族社会历资料稿》是现在研究水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899年12月25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冬月二十三日,潘一志降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三洞里(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梅山村的一个亦教亦农的私塾教师家庭。其祖父、父亲两代开办家庭私塾。祖父潘文秀(1837—1904)字松亭、水族名 堂、别号月中居士,晚清秀才,是荔波县边陲小村寨的第一个习汉学懂汉文的读书人…….。
          1933年8月,他组织学生排演话剧宣传抗日,却遭到荔波驻军连长王遗起带兵干涉,产生了冲突。为此,潘一志被迫外出。同年10月,在驻扎遵义的25军教导师任营部编修,并随队赴"正安县"剿匪。营长蒋宝藩暴戾残忍,滥杀无辜。潘一志看到家乡因剿匪民不聊生的惨状又在黔北重演,他痛心而愤然辞职回家。
            1944年11月27日,日军由广西攻占了黔桂边境的黎明关,进入荔波县境。县长陈企崇带着保警队闻风弃城逃往榕江县。一时全县行政中断,潘一志视之不忍,便偕同有识之士李伯纯等人组织市民疏散。12月3日县城沦陷,这一天,潘一志无暇顾及刚产后不几天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组织人挠乱日军的追击路线。至夜,方摆脱日军的尾追。脱险后,潘一志联络各阶层人士,于12月7日拟议成立荔波县自卫委员会保土卫家。后因当日县城遭美机轰炸,接着日军于12月18日退回广西,自卫委员会未正式成立。但其言行在民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45年3月,日军退出荔波县境三个月后,县长陈企崇为推卸弃城之责,上报荔波县遍地皆匪。新任县长刘琦不知情,也报请大军围剿。一时间,第9军一个营,第19军一个团、另三个营,第20军一个营组成剿匪大军云集荔波,开赴三洞、九阡一带水族聚居区,焚村掠寨、破洞攻卡,百姓遭殃。真正的惯匪石子辉等人却逃往深山,躲过应有的惩罚。独山专员周希濂邀潘一志进山招抚。为避免战火殃及百姓,潘一志受命于危难之间,以其大智大勇,只身深入虎穴,苦口婆心晓以大义,几经周折,招抚成功,匪患平息,大军撤离。10日,潘一志方返回县城。14日,赴榕江县任县府秘书。7月离开榕江任独山专署第一科科长。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小雅黄沙岩

下一篇: 好热闹的酒席

全部回帖
正安剿匪,似无建树。
发表于 2015-10-19 16:57:04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