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 对抗雾霾有人选择逃离 还有人选择麻木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12月19日,大连的雾霾最低能见度不足50米,一位大爷雾霾中耍大刀。

12月19日,青岛,游客带防霾口罩游览栈桥,观看红嘴鸥。

最近一周华北多地开始大片雾霾,而身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厌倦了这一词汇,甚至都懒得抱怨。从2011年开始,pm2.5走入人们的视野里,现在大家对雾霾由恐慌变得麻木。其实,雾霾危害表现得不会像美国枪击中那样直接,也不会像台风、暴雨那么剧烈,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长期积累的影响,很难刺痛公众最深处的敏感神经。

12月18日,北京持续雾霾天气,奥林匹克公园的一个雕塑人像被人戴上了口罩。

12月18日,西安大雁塔,唐僧雕塑矗立在夕阳中,空中能见度很低。  

雾霾已成熟人

前边说到公众从2011年秋冬季节开始熟知雾霾,也正是因为秋冬季节是雾霾的多发期。而在那一个时期,每一次污染,每一次“爆表”都足够能牵起公众的痛感神经。可是接下来,雾霾越来越经常的光临,也渐渐地和人们混熟了,大家对于它的到来似乎也不那么意外了。而雾霾也不满足于仅仅在冬天才来。

12月18日,北京,人们戴着口罩在公园锻炼。

12月18日,天津,雾霾笼罩中的滨海核心区解放路商业街。

“治理雾霾需要时间”也成了万能的借口

“治理雾霾需要时间”,这是对的,也是必经之路,就算伦敦当年治理污染也用了差不多三十年。但是,这个过程不是逃避和推卸的理由。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发展的模式、惯性无动于衷,或不去从根本上扭转,以至今日积重难返。

时间不是借口,雾霾影响的是每一个人,甚至下一代人。如果不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仅仅以“反正短时间内也治不好”的心态,去沉默,去习惯,去纵容,不表达出“不”的意见,那么这个时间就真的变成了借口,也许到了下一代人还是如此。

12月19日,天津,根据预报,北方多地持续多日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将于今天夜间进入最严重的时段。

12月19日,北京,当天尽管雾霾笼罩京城,但游客的热情不减。

“是危险但不即刻”总会麻痹人的内心

在危机防范体系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伤亡的就是大事,不直接致命的就是小事。按照这种逻辑,即使雾霾影响很广、危害很大,因为短期内不会带来致命后果,自然很难被看作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

这个误区在普通民众的心中同样根深蒂固:尽管每个人都知道雾霾将会带来多么大的危险,但又不是今天吸了,明天就回得肺癌,几十年后的事情谁说得清,甚至不少人也抱有侥幸心理。这种难以牵起公众痛感神经的错觉,使得“相熟”之后,人们对雾霾越来越麻木。

12月19日,哈尔滨雾霾未散,松花江上,远处的滨州铁路桥与哈齐高铁桥,一片朦胧。

12月19日,天津,行人在天桥中穿行。  

而一切都与这个民族的性格息息相关

说起麻木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又说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性。如前文所述,《茶馆》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傅雷在《贝多芬传》的译者序里也提到: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致命伤。如同鲁迅当年所说的: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为公共利益不敢站出来,为一己之私缺可穷尽所有的手段,这并非社会的进步。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