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仡佬族作家王华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1.jpg
    王华,女,仡佬族。曾在《当代》、《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山花》等期刊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桥溪庄》、《傩赐》、《家园》和小说集《天上没有云朵》,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曾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学员,贵州文学院专业作家。

2005年,《当代》杂志上刊登了一部长篇小说《桥溪庄》,小说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国内文坛的注意。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被评价为一部“苦难寓言”。小说的作者王华打破了一个记录:她成为贵州五十多年来第一个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的本土作家。
     随后,《桥溪庄》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当代》文学拉力赛冠军、2005至2006年度全国长篇小说读者排行榜第四名、贵州省第一届乌江文学奖、第三届贵州省政府文艺一等奖。作者王华也因为《桥溪庄》的创作获得“贵州进步最快作家”称号。2006年4月,由于出版要求,《桥溪庄》更名为《雪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迎来了三年一评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王华作为贵州的一名仡佬族作家参与“骏马奖”的角逐。她的《雪豆》(又名《桥溪庄》)被评委高票通过,一举夺得“骏马奖”。



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思者


    王华这样总结自己:“我是忧郁调子的创作者,总是在‘冷’的环境中写温暖的故事。”
     2004年,王华还在正安县瑞溪镇小学教语文。每天上班的路上,她都会经过一条桥溪河,那附近有家小水泥厂,把周围的环境污染得很厉害。“到处都是灰蒙蒙的,植物和菜地全是灰头土脸。每次经过那里,我的心都会痛。像我们这样的小角落,容易被社会忽视,这样的环境污染都不得不让我思考。”
    于是,一个日常生活片断,让王华萌发了文学创作的冲动。“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幸福”这些关键词,不断在王华的脑中“碰撞”。
    从有创作欲望到动笔书写,王华经历了大半年的思考时间。“先思考,是我的创作原则。时常,有了创作冲动后,我都会思考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思考比创作更难也更重要。很多时候,我全身心进入思考状态,就会有点神思恍惚。难怪人家说,有时候作家和疯子很像。”
    “深思熟虑”后,王华以桥溪河被水泥厂污染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桥溪庄,描写了一个关于桥溪庄的悲惨故事:“桥溪庄是一个移民村庄,住了五十多户人家。他们自觉迁移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了一间厂子,他们可以到厂子里打工挣钱。年深日久,厂子给桥溪庄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由最初的女人弃胎到后来的男人死精,桥溪庄落入一种由生殖繁衍的绝望带来的恐慌中。”这就是第九届“骏马奖”的获奖作品之一:《雪豆》(又名《桥溪庄》)。
    一位评论家这样“解读”《雪豆》:“在后工业化如火如荼的当下语境中,工业化的车轮依然以掠夺者的身份和速度碾向乡野。它既引领贫穷的农民奔向美好的新生活,又让农民在通向美好生活的路上遭受无法回避的毁灭性打击。在‘工业的人格化’尚未建立的时代,农民终将被家园遗弃。”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王华所触及的底层生活,以及揭示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荒诞性存在的能力,达到了少有的精神深度。”这位评论家写道。
    王华说:“文学应该具有担负社会责任的功能。我走上文学创作的路,正是被这一点所打动。”王华通过她的小说创作,对现代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工业化的反思。

    充满想象的创作者

    “我丰富的想象力在我们小圈子里是被公认的。”王华所说的小圈子,正是她在正安当老师时参加的“珍州文学沙龙”。这个沙龙是正安县三十多个文学爱好者交流聚会的好地方。
    “在正安小说界的‘大旗’王美泉老师的引荐之下,我从2000年开始加入沙龙的活动。这个沙龙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整体氛围,促使我积极地创作。特别是当别人展示自己的新作时,你就不由自主地铆足劲继续自己的创作,大家相互对照、互相鼓励。”
    文学沙龙的聚会,王华没有感到创作道路的孤独。“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都从乡下赶到县城来参加沙龙活动。我们的沙龙长王晓龙,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正好领导的又是一群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沙龙活动都很有意思。”
    2000年,王华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晓》在《山花》杂志上发表。《春晓》是描述乡村教师的故事,而当时的王华正是一名乡村教师。“我承认,《春晓》有我自己的影子。”
    尝试了小说写作的王华,发现自己更适合小说创作,而非诗歌。“我觉得小说里有人物和故事,非常饱满,而诗歌是高浓缩的写作方式,承载力达不到我的创作需求。”
    于是,王华大胆地尝试用小说的形式来承载她丰富的想象力。在《雪豆》中,为了烘托小说的主题氛围,王华虚构主人公雪豆养了一群猫。“猫是很有巫性和神性的动物,雪豆养的那群猫给桥溪庄渲染出一种神秘而低沉的调子。”
    《家园》是王华随后创作的又一部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灵感来源于王华采风时看到的一个布衣村寨,因为当地要修水电站,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将被淹没,村民们也将搬迁到其它地方。对于这种“世外桃源”的逝去,王华内心有着深深的惆怅和无奈。于是,她以这个村寨为原型,创作了《家园》。
    为了突出村庄里的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现代文明而手足无措,王华采用荒诞的调子来写《家园》。在《家园》里,她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出“曹操干尸”,使其成为移民村庄一个所谓的“旅游资源”,强化了这个新生村落的荒诞性和淳朴移民的不知所措。

固守自己的女作家

    1968年,王华出生在道真县三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虽说我是仡佬族,但在很小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别。后来,人家听说我是仡佬族作家,总是问我有关仡佬族的问题,我却答不上来,总觉得很不好意思。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追溯民族根的欲望。”
    王华的作品之一《傩赐》,就是王华“寻根”的成果之一。“那描述的是一个傩神赏赐的村庄,这是我作品中带着浓重仡佬族符号的作品。”
    “我的创作,将固守在我的故土和我的民族。”虽然王华现在已到贵阳工作,但提到新作品,她是一定要回去采风的。“下部作品,我准备写写老家道真,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描述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期间,一个地主家族和一个土匪家族不同的命运变化。”
    采访闲暇时,记者问王华:“好多作家都有熬夜创作的习惯,你呢?”王华笑着答道:“我从不熬夜,也没有抽烟和喝茶的习惯,我的生活习惯就和平常老百姓一样。”据说,这位女作家的最佳创作时间是下午六点到十点半,每到晚上十点半,王华一定会准时准点地关上电脑,不“贪念”哪怕一个标点符号。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我的石头

下一篇: 小诗一首

全部回帖
“1968年,王华出生在正安县三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正安县的三桥镇?是笔误还是我孤陋寡闻?
缘分是生生世世的牵挂,朋友是久久长久的思念!
发表于 2010-12-29 21:25:2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这是网上写的,是道真县的三桥镇
发表于 2010-12-30 08:22:43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h-t-t-p去掉-://w-w-w。去掉-更换。eduww。C0m 替换。和0/xsxk8010/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162
【中篇小说】原发《人民文学》 选载《小说选刊》2008第12期   《旗》   王华

h-t-t-p去掉-://222.85.151.57/e_newspaper/gzrb/content/20090116/Articel11003WD.htm
固守在故土和乡情里
——记“骏马奖”获得者王华
贵州日报



  1986年至2002年,王华一直在正安县瑞溪镇当代课老师。

  2000年,王华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村小》在《山花》杂志上发表。

  2002年9月,王华被调到正安县文广局当记者。

  2005年《当代》第一期发表了王华第一部长篇小说《桥溪庄》(长篇小说《雪豆》的原名)。当年9月,王华被借调到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王华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与她的作品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华是幸运儿,在返璞归真、关注民生、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王华,一位将自己多年与农民深入交往的切身体验,融于当代具有典型特例的环境、事件中来加以表现的作者,农民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格格不入更加深了其作品的戏剧冲突,读来让人惊异、让人反思。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所说的:近些年来,我国写农村题材的作家显得少了些,王华以人文关怀走进农民的生态现实,以敏锐的触觉直抵社会底层,深刻揭示并敏锐把握、理解现实生活,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作者对当代农民和农村的关怀和关注。王华的作品不只文学思想得到肯定,其文学语言也是有独特风格的。她的语言精美而细腻,作品带着浓郁的诗的气息,以至于读者从她的作品中得到的是故事和语言的双重感染。
发表于 2010-12-30 08:29:5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15 16:57:3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支持!!!为家乡争光,向她学习。
发表于 2010-12-9 23:01:15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