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建国以来20位对正安有突出贡献人物评选投票

[复制链接]

欢迎大家参与,此投票可以匿名投票,也可以注册用户投票。此投票不能作弊,包括管理员用户,也不能用刷票机刷票。请大家放心参与!

“正安县建国以来20位对正安有突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网上投票

请您在下列候选人物中选择:(以姓氏笔画为序,一次可选择二十个以内)

编号 姓名 人物简介

101 解放正安的烈士—吕德福
    吕德福(1916——1950),生于凤仪区和溪乡市坪村。青年时期,就读贵阳私立达德中学,返乡后,曾任和溪小学校长,正安县城区小学教员。时值日本大肆侵华,国土沦丧,吕愤日军凶残,忧山河残破,在教学中通过教唱抗日歌曲,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表达抗日救国决心。1942年冬,吕在白天点着葵花杆撞入正安县政府,高喊“官府黑暗”,宣泄对国民党政权腐败的不满,遭到县府秘书毒打,并被关入牢房。
    1945年,吕参加青年军,几经辗转,吕随部起义。经过整编学习,受到革命教育,愿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4月,经组织批准,吕回到家乡,一面尽其所知,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道理,联系群众。一面了解地方情况,并动员其父吕兆雄将田土无偿让给贫苦农民耕种,11月,贵阳、遵义相继解放,吕德福约集部分青年,商讨迎接正安解放,亲自奔赴遵义向军分区首长汇报情况。受到专员李苏波和接管正安负责人梁子庠的接见。带回大批标语、传单(包括“告人民书”)在县城张贴,传递正安即将解放的信息。12月中旬,正安解放,吕德福受命负责和溪乡的工作,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1950年2月26日晨,土匪千余人空袭县城,时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六团一营正在谢坝清剿谢云清股匪,城防空虚。一三六团副政委周的民(兼中国共产党正安县委书记)、县长梁子庠组织留城干部、战士,英勇反击,土匪溃逃。为防土匪卷土重来,下午梁电令和溪乡吕德福赶往谢坝,通知营长苏丕祯返防。吕只身一人,翻山越岭,连夜奔走,行程九十余华里,于拂晓时分送达到命令。苏部队及时赶回,阻止土匪再次侵扰。
    同年4月5日,为集中兵力对匪军实行重点清剿,正安县党、政、军奉命暂时撤离正安,撤离前,吕德福被正式任命为和溪乡乡长,并奉命留驻和溪,坚持斗争。吕积极了解通报匪情,中旬,吕不幸被匪首谢云清逮捕,虽遭严刑拷打,始终怒目冷对,4月18日遇害于县城南门外文昌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11月16日颁发烈士证书,追认吕为革命烈士。



102 正安人民政权建设的第一任县长—梁子庠
    梁子庠(1919-1985),男,中共党员,山东省东明县人,家庭贫苦,自幼当帮工。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0年,叛军石友三部盘踞东明。不久,日军侵占东明。梁时任中共东明一区区委书记,坚持斗争。后任东明县县长。
    1948年冬,淮海战役结束。为适应在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的需要,梁离东明县县长职,奉调集中菏泽学习。被编人南下支队二大队随军出发,22日渡江到达江西广丰。9月,随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沿湘黔公路挺进贵州。梁接受了负责接管正安的任务。12月中旬,根据中共遵义地委“以政治攻势为主,争取和平解放正安,接收国民党旧政权”的指示,率领部分干部,会同原国民党二七五师参谋长熊先惺率领的一排起义兵赴正安。沿途梁让熊骑马,自己步行。抵达正安后,梁在地方人士座谈会上提出和平解放正安的有关政策要求。国民党正安县县长郑一平迫于大势所趋,同意交出政权,就任正安县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27日,梁偕郑去遵汇报,郑推病不回正安,自绝于人民,梁被任命为正安县县长。返正途中,夜宿绥阳,遇惯匪雷三攻城,归路被阻,梁即参与布署指挥反击惯匪。
    1950年2月17日,梁随人民解放军一三六团一营三连和机炮连返回正安县城。
    2月26日,正安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纠集土匪千余人,以“神兵”先行,于晨七时突然进犯县城。梁一面布置固守县府大楼,一面带头冲锋,赶跑进犯城东之敌。为防匪众卷土重来,梁电令和溪吕德福奔赴谢坝通知部队返防。以稳定大局。4月初,正安党、政、军奉令撤离。5月下旬,正安县人民政府暂驻绥阳旺草,通过小分队活动及土坪督导处掌握正安情况;梁同时任中共绥阳县委委员,分管三区(旺草)工作,着手建立村政权、成立农会、筹集军粮。
    7月下旬,正安县人民政府迁回土坪,为全歼正安境内的土匪作准备。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了正安全境,党、政机构回归,干部力量加强,梁改任中共正安县委副书记,着力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
    1951年2月,梁任县委书记,领导县委一班人深人基层,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依靠群众,艰苦奋斗,两年中,有效地开展了五大任务及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土地改革,壮大了干部队伍,打开了正安工作的新局面。
    1952年底,梁调离正安去川,后调任贵州省建筑工程局局长、中共贵州省建筑工程局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虽遭到冲击,仍坚信“马列是真理”,革命激情不减。 1983年离休,应正安、东明两县党史办之邀,撰写了《解放正安回忆录》和《东明县革命斗争的回顾》。1985年12月13日,病逝于贵阳。



103 兴建重大工程造福人民的公仆—孙伦贵
    孙伦贵,男,(1932年8月~2000年3月),195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担任过土坪区团委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1976年,亲自组织带领民兵修建良坎电站,在开工五、六年,方案多变,进度缓慢的情况下,亲自担任指挥长,三年督阵指挥,每天清晨扛着锄头带头出工,终于实现了“芙蓉江上夜明珠”的梦想;1984年亲阵指挥修建的五汇水库竣工,建成库容462万立方米、渠长26公里,使庙塘、凤仪、安场三个区六个乡49个村8000多亩良田受益的重大水利工程。组织修建公路558公里,使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187公里,八年时间兴修公路比解放以来35年新增公路一倍多,在任其间,不分晴天雨天,不分节假日,常年奔走于乡间,为群众兴修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改善生产和交通条件。1996年10月退休时,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送一匾,曰:功著珍州启后来。
    1959年荣获省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遵义地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各县、全区向孙伦贵学习;1977年获“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贵州省委、省政府“计划生育优秀工作者”,贵州省老龄委“全省先进老龄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遵义“老有所为奉献奖”称号;一生荣获各级的多项表彰奖励。《贵州日报》、《遵义日报》、《正安报》等报刊曾多次发表“学习孙伦贵力争上游”、“孙伦贵大兴务实之风”、“基层干部的好榜样”、“人民的勤务员”、“正安修路人”、“老将未卸甲”、“十二茅坡”、“八年修路十七条”等醒目标题,以社论、通讯、散文、诗歌等形式赞扬他的功绩,被省市领导誉为:实干家。
    孙伦贵的足迹踏遍正安的第一座电站、每一条公路、每一项农用水利设施,汗水洒遍山乡,给正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不朽的功绩。逝日,在外乡友文志强作一挽联曰:“总是披星戴月,勤苦劬劳建电站,广修公路、造福乡人、德传梓里;真正民众公仆,廉洁诚信送真情,扶贫济困、鞠躬尽瘁、青史永垂”。



104 受毛主席接见过的“赤脚医生”—廖国江
    廖国江(1915-1995),正安县市坪仡佬族苗族乡卫星村人。九岁失去父母,兄妹由叔父抚养,家境困难,仅念半年私塾,15岁始作长工。后拜当地名医敖福安为师,学中草医。
    1951年至1960年,先后任市坪乡第九村村长、市坪乡联合诊所所长、河渡乡卫生所所长。长期进行中草药治病实践,长于治疗骨髓炎、骨折专科。医术精、疗效好,省内外闻名。远道求治,有云南大学一讲师,1974年患骨髓炎,治疗数月痊愈而归;武汉总工会一干部多年不治的骨髓炎,1975年慕名求治而愈;开阳磷矿一工人子弟,患骨髓炎三年,经廖治好。县内王兴惠患病五年,医治无效,准备截肢,经廖医治,仅半年恢复健康。在晚年20年间,治愈骨髓炎患者200多人。
    施治中,因设备简陋,廖常在病人患处用嘴一口口地吸脓,病人大便不下,手消毒后伸人直肠去掏。为采集治病要药,爬悬崖、尝毒药,多次冒险,床位不够用,主动让出自家的床位,常常为病人提供各种方便。
    扩修卫生所时,带头捐献木料。鉴于药材紧缺,引进药种,栽培药材,积累卫生所资金,征得各级领导同意,从外地引进100多个品种,亲自开垦荒地,在白岩顶建成210亩药山,种植药材204种,苦种三年,黄柏、杜仲成活15万株,三七、黄连等贵重药材均试种成功。廖教会全所7人用中草药制成20多种成品;掌握80多个新针穴位,能治常见病和动小手术。县革委在河渡卫生所举办两期中草医培训,为外社培训赤脚医生42人。廖在河渡卫生所创造了乡村实行合作医疗的经验。河渡乡5个大队,队队有保健室、药山,48个生产队,队队有赤脚医生,27个生产队有药山面积100多亩,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做到小病不出队,群众花小钱治大病,实现“五保户”、军烈属免费医疗。廖国江经验事迹,在遵义地区推广、展览,《贵州日报》作过专题报道。
    1970年11月,赴北京参加全国中草药工作会议,聆听周恩来总理的重要讲话,同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81年退休,1995年病逝,享年80岁。



105 被省地评为劳模的村支书—吴济洲
    吴济洲(1909-1986),正安县牛都乡迎接村人。1909年生,三岁丧母,六岁丧父。给地主当童工、长工数十年,白天干活,晚上看守庄稼,常年夜宿田野而患风湿病,无钱医治,留下后遗症,成驼背。人称“吴拱背”。
    解放后,1951年任村农协会主席,195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土坪区委委员。任职25年中,发展中共党员24人,带领全村村民大兴农田水利,1951年起,新造熊吃水、鱼溪河、鱼泉、十二茅坡、里河、岩桑树沟等水堰十条,总长40余公里,到1976年全村十个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稻田实现保灌。同时,改土造田200余亩,使该村由原来贫瘠干烧的“红苕社”变成全县闻名的水利化村。
    吴带领全村人修水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次独自钻洞找硝土熬硝制炸药,组织村民进洞背硝,按照斤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自制炸药,仅两条水堰用去炸药7150公斤。开山破石所需的锤子、钢钎,靠发动村民献废铁,组织当地铁匠打制。处处亲临险境,在施工中左手食指被石头砸断,鲜血染红手掌,村民为他着急,他说:“不用怕,用一个指头换一道长三十丈、高三丈余的石堤,灌溉三十多亩田,划算得很。”修成后,人称此堤为“跨纲堤”。
    1953年起吴带领群众先后建四间油桐榨房,年加工油桐15万多公斤,10间水碾,除加工谷物外还加工油桐、饲料,综合利用。发展铸铁业、竹蔑编织业、养殖业(建有养猪场、柞蚕山、养鱼场、养蜂场)等。巩固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群众收人,建起简易村学校一所。
    吴任职25年,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带领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将原“地枯起灰,人穷舔灰”的迎接村,变成农田水利化村,粮食跨纲要(亩产超400公斤)。吴以其过硬的思想作风、显著的业绩,于1956年出席遵义地区劳动模范大会,获奖章一枚,1959年出席贵州省劳动模范大会,获奖章一枚。1986年病故,享年78岁。



106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周庆
    郑周庆(1928-1984),正安县安场区石井乡郑家院子人,少时家贫,靠祖及父为人饲养山蚕、缫丝维持生计。郑聪慧,曾入塾五年,辍学后随父烘茧识蛾,熟知烘种技术,渐及放养、缫丝,业精于勤,渐有名声。
    正安解放后,郑先后被选为村、乡贫协主席,县人民代表,更致力于发展蚕业。擅长缫丝,每缫3公斤茧比一般人多出1-2两丝;他人每天缫茧约3公斤,郑能日缫茧4公斤至6公斤,既多、又快、又好。1960年春,出席遵义地区蚕农英模会,受到表彰。
     1959年,郑任县蚕业辅导员,经其辅导的隆兴区(现属道真)、新州区、谢坝、安场区柞蚕均获丰收。1960-1963 年,郑积极传授技术,先后带出八个徒弟分赴县属各区促进蚕业生产。
     1964 年,郑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月到北京出席代表大会,与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郑倍受鼓舞,更加忘我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执着地饲蚕取丝,技艺更为精湛。1965-1975年,正安县柞蚕产量,连年名列地区榜首,郑以其劳绩,多次受奖并出席地区先代会。



107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聂经锡
    聂经锡,男,汉,1935年2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正安县第四、五、六、七、八届党代表和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省军区“三学会”(雷锋、王杰、硬骨头六连)先进人物。1956年参加铁路建设工作,先后在西南铁路局修建黔贵、内昆、川渝、成昆、宝成等铁路干线。1962年5月党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铁路部门响应号召,要求铁路职工回乡支援农业生产,聂经锡回乡后不久任原凤仪区梨坝大队长,后任支部书记,从事大队和村领导工作40多年。
    聂经锡回乡后,率领群众兴修水利、公路、学校、移山造田等村级重大工程。在移山造田工作中,带领群众削平乱石山头20个,造田148亩、改田造田204亩,修建大小水堰32条,大坪山水库一座;在1970年修建潭子沟公路中,组织32个人的施工队伍奋战7个月,填平了潭子沟高度为35米、坝基宽为70米的沟壑。其事迹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地区、县领导到梨坝视察,新华社、贵州日报社多次派记者采访报道,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黔北新愚公》、《白云深处大寨田》等文章,详细介绍了梨坝大队治山治水的感人事迹。1971年11月,省委书记马力亲自到梨坝大队视察;1972年7月,省委副书记李立率各地、州参加省委地委书记会人员到梨坝现场学习,省委省政府号召:“远学大寨,近学梨坝”。因此,聂经锡受省市县多次表彰奖励。省市县还以《劈山英雄颂》三镜头幻灯主题歌歌颂了其感人事迹。曰:银锄飞舞划蓝天,石炮轰隆震群山,胸怀朝阳学大寨,梨坝人民谱新篇;劈开潭子岩,渠水绕山转,大战老林塘,削平六座山;挑来万担土,石上造新田,拦沟筑水库,电机闹声喧;艰苦奋斗创大业,自力更生夺高产,移山造田为革命,高举红旗永向前。



108 勇斗逃犯的烈士——郑周培
    郑周培(1933-1980),凤仪区杉木坪乡上坪村人,贫农,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班长,作战勇敢,多次受到表彰,195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7年,郑复员回乡,在正安县人民委员会工作。1961年精简机关工作人员,郑带头下砖瓦厂当工人,不久,回乡务农,任上坪大队基干民兵连副排长。带领民兵维护治安,治山治水,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尽心尽力。1979年被评为双龙公社(今杉木坪乡)优秀共产党员。
    1980年8月23日,在追捕重庆市公安局通缉的四名持枪歹徒中,郑身中数弹,仍坚持还击,子弹打尽,还紧靠树身端着上刺刀的枪与敌对峙。其他民兵赶到,歹徒仓惶逃遁。郑流尽最后一滴血,英勇牺牲。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给郑周培追记二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109 正安规模养蜂第一人——刘自章
    刘自章,安场海龙人(现自强村),1929年12月生,2002年6月病故。17岁开始养蜂,曾担任过大队会计,在60年代初参加全省养猪专业会时,认识了养蜂专家刘技师,便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从六箱蜂开始兴业,到70年代初,已经拥有200余箱,随季节靠人工迁徙,于黔、川、滇、鄂,择花海移驻。刘自章的养蜂致富之举,带动了全县各地的养蜂业兴起,使现在养蜂业得以传承发展。80年代初,刘自章的事迹被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赞扬,并专程到其家中视察,并于1981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至今,刘自章家族仍继承他的蜂业,保持着300多箱的规模。



110 不记报酬的文化站长——周明鑫
    周明鑫 (1941——2008),男,中共党员,生前系安场镇文化站长兼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主任。该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自筹资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送戏下乡,潜心地方文史研究,积极保护珍贵文物,全力帮扶贫困村,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是一位从未享受过国家薪水的“文化使者”,2005年他光荣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文化户”称号,其典型事迹被《贵州日报》、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重点报道,并被评为贵州省“道德模范”之“敬业奉献”典型人物。
    1989年,周明鑫获正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94年,被评为安场镇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荣获遵义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95年,获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贵州省文化厅、公安厅联合表彰;1998年,获遵义市1995-199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经营的安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于1999年获遵义市"基层文化站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获遵义市"基层文化站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和2002年两次获正安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周明鑫获遵义市2001-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安场文化站活动中心评为"文明示范窗口",2005年周明鑫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获中宣部、文化部表彰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文化户"的称号,并在表彰大会上作先进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2006年2月,周明鑫获"县十四届优秀人大代表"称号。
    30多年来,他从没有领过国家一分工资,相反却拿着自己的钱给群众办事。先后把过去废弃的安场荷花池建成群众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捐钱捐物资助失学儿童,发动村民兴修公路,帮助大湾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庭院经济,建科技园;关心留守儿童,办起了全省第一家乡村幼儿园;扶贫扶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热爱文化事业,送科教文化下乡;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养文,多业助文,走出了一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路子;为保护正安县出土文物战国时期的蟠璃纹青铜甬钟和西汉青铜乐器"錞于"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曾受省公安厅表彰。



111 助人为乐模范——冯计
     冯计,男, 33岁,仡佬族,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石井村村民。
    从2005年4月开始,他在山区开展了长期调查。几个月里,先后走访了近千户贫困家庭,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与8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他和王未未在安场镇发起了“阳光之心”大学生起航助学行动,联合安场镇团委和驻镇企事业单位募集助学资金6000多元,资助了9名贫困大学生。此后,他又积极联系杭州一家服装厂,为两个学校的200多名学生免费制作了校服。发起了“整理您的衣柜,奉献您的爱心”捐衣助学活动,收到的2000余件衣物全部发送到正安县贫困地区。发起了“情暖西部——保暖物资捐助”活动,把从全国各地募集到的100多吨棉被、棉衣、棉袜及时发放给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2006年,他发起“阳光之心”烛光助教计划,为7名贫困民办教师提供每月200元钱的生活补助。
    冯计通过网络联系海内外慈善爱心人士的援助,助学行动影响日益扩大。通过他和王未未的努力,筹资修建了小雅镇梅子坝小学等多所爱心学校。
    2007年春节前夕,冯计被查出患鼻咽癌住进了医院,但他并没有停止他的志愿服务工作。2008年5月12日,正在接受治疗的他听到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第二天就前往灾区一线参加救援工作。 一个晚上他从车上卸下几百顶几十斤重的帐篷。冯计说,大地震让他更加懂得了应该怎样珍惜生命、怎样对待生活。
    2009年3月,正安县自发开展了“让生活延续,使爱心永驻——挽救好人冯计”的募捐活动。同年3月,冯计被评为正安县十佳道德模范;6月,荣登“中国好人榜”;7月,入选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目前结果未揭晓,要9月20日才能揭晓)。



112 树立正安“大关精神”的人——易代书
    易代书 (1949——1998),男,中共党员,安场镇人。该同志从事建筑业致富后,被选为当时的老鹰岩村支部书记,他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毅然放弃当“包工头”的丰厚收入,带领村民大搞以“坡改梯”、“土变田”为主要内容的田土整治工程,硬是在光石板上开凿出了大片旱涝保收的良田,实现了人均半亩良田的奋斗目标,树立了可贵的正安“大关精神”,得到了省市县各级组织的高度肯定。他因之积劳成疾,病危期间省市县几级主要领导都亲自到家探望,足见其精神之可贵。
    该同志在1995年3月被老鹰岩村的党员同志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一直以来,始终为老鹰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发展致富无私奉献。针对人多地少、裸石较多的老鹰岩提出了“山石变梯土、梯土变良田”的思路,他上任不到半年,召集群众于当年冬天就启动了坡改梯工程,实施了坡改梯75亩,同时还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修村组公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从他上任到病重住院期间,一直没有间断过老鹰岩村的工作。 三年来,带领群众实施坡改梯100余亩,修通村组公路、连组公路10多公里,兴修沟渠、水堰6公里,实施人饮工程2处,解决了1000多人,16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老鹰岩村被省市授予“黔北大关”的称号,易代书同志在1996年、1998年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坡改梯先进工作者”、全县“十佳村干部”。



113 正安代表作家——石邦定
    石邦定,男,1943年生,国民党员,苗族,曾任遵义市人大副主任。其祖籍四川酉阳,生长于正安,当过多年的乡村民办教师,曾任正安县文化局副局长、遵义地区文联主席、行署副专员、副市长,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市人大副主任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人世的烟尘》获省文学创作奖,1983年《公路从门前过》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公路从门前过》、《水妖》、《天凉好个秋》等作品获全国民族文学奖。他是正安县第一位走向全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多部。他在培养文学新人、壮大创作队伍、推进正安“小说之乡”创建等方面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114 正安人民政权建设第一任县委书记——周的明
    周的明,男,1920年10月生。1936年3月至1937年1月派遣入军阀部队服役;1938年1月至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任排长,指导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1950年2月至1951年1月任正安县委书记;1951年2月—1966年任136团政委、46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委,大庆市军管会主任;1981年7月至1984年10月任测绘学院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曾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旗功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抗日战争胜利勋章。



115 正安劳务输出引路人——李国士
    李国士, 男,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该同志曾在乡镇医院工作多年,1983年机构改革时担任县级领导,1986年受省委组织部委派到广东省番禺县挂任副书记,了解到当地企业严重缺乏工人,于是向县委建议组织劳务输出,1987年春,正安300名女青年南下番禺务工,首开地方党政有组织有领导地输出劳务的先河,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的高度肯定,正安因此逐步成为劳务输出大县,劳务经济撑起了正安经济的“半壁江山”。



116 正安文学创作导师——文志强
    文志强,1930年9月至2001年4月,贵州省正安县凤仪镇人。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著名编辑,原《山花》编辑部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47年3月至1949年11月毕业于省立贵阳师范学校。1949年12月至1950年为贵阳教师训练班学员,分配到贵州省文联工作。1950年2月至1952年6月为《新黔文艺》编辑部工作员。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在贵州省话剧团创作室担任创作员。1953年7月至1959年任《山花》编辑部小说编辑、编辑组长。1959年2月至1962年任贵州省编辑人员训练班主持人。1963年至1966年任作协贵州分会创作辅导员。1966年至1970年在省文联“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至1973年在省文化局创作室工作。1973年至1974年筹备《山花》复刊。1975年至1984年6月任《山花》编辑部小说组编辑、小说散文组组长。1984年7月至1984年4月任《山花》编辑部副主编。1989年5月至1994年7月任《山花》编辑部主编。他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来,为刊出优秀作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所编发的多篇优秀作品在全国和省获奖,1983年获全国责任编辑奖的殊荣。他在发现、培养贵州省各民族作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对正安县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指导更是呕心沥血,作出了极大贡献。专集《我的编辑生涯》是他从事编辑工作的结晶,受到广泛好评。退休后,他受聘于省政协文史刊物《文史天地》主编,颇受好评。他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以他的学识专长奉献家乡人民。几十年来,为正安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为“小说之乡”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该同志生前为正安在筑乡友联谊会负责人,负责联络在筑乡友共谋支持正安发展事宜。



117 优秀教育工作者——蓝荣鼎
    蓝荣鼎,遵义红花岗区人,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2年10月调任正安第一完全中学担任第一任校长至1985年10月退休。作为一校之长,蓝荣鼎坚持原则,大公无私,不讲情面,对人对事一视同仁。他的治学风范使正安一中历届任课教师一致认为是“难得的好校长”。他在教学管理、教育理论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悉心钻研。他大力整顿教师队伍,狠抓“三风”建设,正安一中教学秩序随之大为改观。恢复高考后,正安一中高、中考成绩斐然,并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开正安籍学生考入最高学府之先河。1980年,正安一中获贵州省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先进学校;1981年、1982年先后获遵义地区、正安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解决教室紧缺问题,他发动本校教师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修建二楼一底的教学楼,仅花8000多元。如今这座教学楼仍是正安一中的标志性建筑。
    后因年龄因素,他几次提出辞去校长职务,但由于他突出的领导艺术和无人可比的威望,县委一直没有批准他的要求,直到他退休才卸下校长的重担。



118 正安茶叶产业拓荒人——王兴
    王兴,男,(1950—2007),中共党员,曾任县茶叶公司经理。王兴同志在70年代参加了正安县第一个规模茶场上坝茶场的建设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在茶园建设,生产管理,加工制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任为上坝茶场场长,在1983年至1990年间为县财政上缴了3150万元税收。
    在1987年冬到2003年冬,参与领导、组织指挥、实施建设了桴焉茶场、新模茶场、朝阳茶场、林关茶场、吐香茶场、河姆溪茶场、东坝茶场、长岭茶场、红光茶场、木耳茶场、兴辛茶场。该同志在正安茶叶产业发展历史过程中,对茶叶产业能成为正安的特色产业,在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为正安茶叶产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正安茶叶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 临危不惧的勇斗歹徒的英雄—赵命池
    赵命池,男,现任县委办副主任。1993年5月13日晚22时许,赵命池乘一辆个体户的货车从新州茨梨管理区赶回镇里开会,途中遇到6名歹徒拦路抢劫。面对持刀歹徒,赵命池临危不惧,赤手空拳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先后将两名迎面扑来的歹徒打翻在地。当发现驾驶员被歹徒刺杀,他又奋不顾身地冲进歹徒的包围圈拼死营救。最后,终因体力不支寡不敌众,被歹徒用刀刺伤。他全身负伤达9处之多,其中最大伤口宽4厘米、深7厘米。为了迅速抓获罪犯,赵命池在伤势严重的情况下,不顾同志们的阻拦,带领派出所干警和镇机关干部追辑罪犯,一直坚持到第二天凌晨4点,终因失血过多,被送进卫生院。凌晨5时,根据赵命池提供的重要线索和歹徒体貌特征,在南川境内将歹徒抓获归案。
    同年7月,遵义地委授予赵命池“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县委、县政府发出全县人民向赵命池学习的号召。



120 正安方竹笋产业创业人——郑继伟
    郑继伟 男,现年44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正安县顶箐方竹笋公司总经理。该同志曾在乡镇供销社工作,1990年下岗后自费到重庆外贸公司学习食品加工技术,然后返乡从事方竹笋产品开发,其间改造低产方竹林2万亩,新造林4万余亩,惠及9个乡镇的21个村14866户57327人,其产品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农业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公司被评为国家、省、市、县民营“龙头企业”,个人获得国家林业局“光彩之星国土绿化贡献奖”、“贵州省创业之星”、“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及正安“十佳企业家”、“十佳杰出青年”、“十佳返乡创业标兵”等多项荣誉。



121 正安白芨种植专家——周树勇
    周树勇,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技术推广、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文秘和行政管理等多岗位工作。通过努力,率先在全省试验示范推广水稻(玉米)宽窄行栽培、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旱地稀育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去雄、玉米单株定向移栽、杂交油菜引种示范等技术,取得了明显效益。
    1988年~1990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村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988年遵义地区农业局表彰为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贵州省农业厅农业丰收奖;2006年贵州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获县级各项奖励。在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历经7年多努力,成功解决了白及野生变家种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已经成功申报“白芨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利用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小苗的方法”、“促成中药白芨块茎膨大的栽培技术”三件发明专利。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380余万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白芨基地3000余亩,使2100多农户直接受益。白芨的成功栽培,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贵州大学等45所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哈药集团、葵花药业等62家企业负责人莅正考察,深受好评。先后获省、市优秀党员称号,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122 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卢永志
    卢永志,1950年5月生,1973年7月毕业于遵义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安县第九至十三届人大代表。1985年、1989年两次获县委、县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遵义地区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获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县优秀工会之友称号,1997年获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活动优秀奖,1998年获贵州省教委普及义务教育先进个人奖,2002年获县委先进个人称号,2000、2001年均获优秀党员称号。
    1973年8月被分配到流渡镇和平学校任教,1977年9月至1992年8月调土坪镇林溪学校任教,曾在土坪各校任教,担任过团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在林溪学校任校长期间,坚持大胆创新,培养出去的中专、中师生有52人,民办转正51人,高中生181人,毕业于该校在各行各业中工作的有253人,在外打工出色并取得成就的25人,学校获县级集体奖励35次,曾连续五年中师中专升学考试获全区第一名等好成绩。


123 正安的代表作家——赵剑平
    1978年毕业于遵义地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历任正安县格林中学、第二中学教师,正安县文化馆创作员,县文联主席,遵义地区《遵义文艺》副主编,遵义地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湄潭县副县长,遵义地区文联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八届委员,贵州省第七、八届代表,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省作协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功勋》、长篇小说《困豹》、中篇小说《远树孤烟》、短篇小说集《小镇无街灯》、中短篇小说集《赵剑平小说选》、《乡里笔记》,电视剧剧本《娄山好汉》、《走出山门》等。《獭祭》获贵州省《山花》文学奖,《杀跑羊》获省政府首届文学奖,《小镇无街灯》获全国第四届民族文学奖,《赵剑平小说选》获全国第五届民族文学奖、第五届国家民委骏马奖、省政府民族文学奖。


124 全国丝虫病防治先进个人——王孝文
    王孝文,男,苗族,中共党员,1955年2月生,1976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33年来,为全县寄生虫病的控制、消除作出了应有贡献。
    1979—1991年,主管全县海群生药盐(海盐)普服工作,以防治丝虫病,并开展服药后的远期药效监测及组织丝虫病人手术治疗。完成了全县1980—1987年安场镇石井乡监测点病人的监测工作及对中间宿主蚊虫类别、密度的调查,同时完成了1982—1991年全县丝虫病高发区“海盐”防治期的横向监测工作,使全县丝虫病从1979年前的2.66%下降到1991年的1‰以下,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7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摸清了全县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为全县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基础,并在《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贵州省正安县石井乡基本消灭斑氏丝虫病的纵向监测》一文。
    1992年11月,被贵州省卫生厅评为“贵州省消灭丝虫病先进工作者”,1995年11月被贵州省卫生厅评为“贵州省消灭丝虫病工作贡献者”,2008年6月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丝虫病防治先进个人”。



125 红旗村带头人——黄富坤
    黄富坤,男,汉族,1947年5月生,中共党员,格林镇朝阳村元村人,历任元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格林镇第一、二、三、四届党代表,正安县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1995年5月,被评为贵州省劳模。
    撤区并村前,黄富坤同志担任原元村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带领全村人民种植烤烟,连续几年他家种植烤烟都在100担以上,在他的带领下,现已成为烤烟种植专业村,群众富裕起来了,改变了昔日的贫困面貌;种植野木瓜1000亩,还发动群众种植天麻、云南引进的优质大萝卜等,在他的努力下,正安野木瓜公司投资兴建了花池、元村两村小学;朝阳茶场改制后,他带领群众利用农闲时间管理茶园,群众增加了收入,仅此一项每个劳动力年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使改制后的茶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茶场的茶叶远销省内外,同时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在元村修建了农贸市场,使搬迁进来的人成为茶农,确保“搬得进、住得下、能致富”。一直以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群众致富中,他每天走村串户,传授科技知识,无私奉献,真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1年全村实现了“一家一盏灯”——家家户户通电灯,1994年实现了“一家一口井”——家家户户饮用自来水;1994年实现了“一家一条路”——户户通公路。1995年5月,时任省委书记刘振威亲自到元村看望他,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他所在的元村村也被评为“全县红旗村”、“小康村”等称号。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仍然在思考着元村的明天。



126 优秀人民教师——闵朝杰
    闵朝杰,男1945年7月生,中共党员。从事教育工作26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教师;1984年教育部表彰为优秀班主任,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27 优秀人民教师——宋培讯
    宋培迅,男,仡佬族,现年38岁,大学本科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9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教于正安县谢坝乡马南小学、清水小学、上关完小、谢坝完小,2001年由于工作特别突出调入谢坝民族中学任教,历任正安县谢坝民族中学班主任、教研组长、教研中心主任。
    2001年以来,获得了国家级优秀实验教师称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共8次,获乡校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2次。他的研究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共5次,论文获省级以上一、二、三等奖12次,市级一、二、三等奖12次,市、县、乡际学术交流20余次,教具制作、计算机操作竞赛、教学成绩等获奖12次之多。经常总结撰写工作经验和科研论文,2001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县发表论文70余篇。编写地方教材4套,乡教师音乐培训教材1本,现正在撰写《形象教学理论与实践》专著已达20万字。2008年,在民盟中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香港新世界集团联合发起的“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评选活动中获“十佳”奖。


128 粮食生产技术骨干——唐凯
    唐凯,男,仡佬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植保系植保专业,并分配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现为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先后获农业部农业丰收计划三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8年被遵义市科委、遵义市农业局评选为先进个人,1997年被县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先进个人;2005年获农业部“稻茬免耕油菜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个人三等奖;2007年1月获省农业厅“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技术推广”个人一等奖;1995至1996年在“遵义地区推广红苕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中获“贵州农业丰收奖”个人三等奖;1996年10月至1997年6月在“正安县五万亩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获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个人三等奖;1999年在“遵义市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中获“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个人二等奖;1998年在“遵义市搞稻瘟病杂交水稻新组织的推广”中获遵义科委、农业局先进个人。


129 创“百蛾万茧”纪录人——罗锡彬
    罗锡彬,男,汉族,1915年9月生。解放时积极参加土改工作,与当时的土改工作队密切配合,把当地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组织互助组,建立初级社,高级社,被群众选为社代表和贫协主任,任职10余年。从解放初期到七十年代,罗锡彬一直从事养蚕,从未间断。他主要从事放柞蚕,由于自己勤思善学,对柞蚕的饲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柞蚕的烘蛾、编筐、烘子与开蚕、天枝经验都很丰富。1958年因丰收喜人,开创了全国柞蚕百蛾万茧县,破历史最高纪录,他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正安县养蚕能手。1959年12月出席江苏镇江市举办的蚕业技术交流会,其百蛾产卵技术成果被送北京、印度展出,为正安乃至全国养蚕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30 农田水利建设技术骨干——张建国
    张建国,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担任水利局副局长。
    1991年7月毕业于贵州工业学院土建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正安县水利局建设站工作。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已参与和独立完成了多个渴望工程、农田水利、水电站、电力提灌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复核、“三小”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负责碧峰乡水源溪、塘大路电力提灌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负责完成了中观、瑞溪、碧峰、和溪、桴焉、流渡、市坪、凤仪四桠等提灌初步设计工作;参与马溪河水电站规划设计及厂房施工;参加洋渡提水工程建设,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工程运行良好,至今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也总结了水厂建设、水处理工艺、项目建设规范程序、施工管理、决算审核、投资控制等方面的经验。组织了2009年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75个项目点34个标段的720万元建安工程竞争性商务谈判。
    自参加工作以来,1997年被遵义地区行政公署评为“渴望工程”建设先进个人;1998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遵义市人民政府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被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工作者。



131 优秀人民教师——杨福龙
    杨福龙,男,汉族,现年62岁,1968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在流渡完小任教;1972年担任安场区碧丰完小校长,安场区团委副书记;1981年调任新州茨梨完小校长;1982年3月调任新州中学任副校长、校长;1984年任新州区教办主任;1996年因生病卸职任新州教办党支部书记;1998年到2007年任教办工作员。
    该同志自参加老师队伍以来,对教育教学工作就十分热爱,全身心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所做工作总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先,培养大批大级人才,曾多次获得市、县表彰,1998年获得贵州省人事厅、教育厅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退休后,积极主动当好社会与学校发展的桥梁,经常到学校与领导、老师交流,当好学校与家庭的通话线,针对学校的发展前景,积极帮助学校领导出主意、想办法,使新州中小学教育一直坚持弘扬尹珍文化,传承尹珍务本求实的办学精神。
    他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尊重基层党政领导,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组织群众成立了“正安县裕农野木瓜专业合作社”,并建立要瓜合作社党支部。发动群众转变传统农业意识,发展绿色产业,早日致富奔小康。无论是殡葬改革、沼气化建设,还是烤烟生产,总是把党对“三农”关心的优惠政策传播给群众,并在群众中主动当好人民调解员,以胡锦涛总书记“建立和谐社会”为宗旨,化解家庭内部、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同姓氏之间矛盾,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132 优秀村干部代表——郑德荣     
    郑德荣,男,中共党员,1927年6月生,1953年担任原山奇寺村支书,1993年底离任休养。
    当时和平大队青杠坡700亩荒山,他亲自带队组织该大队10个生产队的400余社员在1973年末,苦战一个冬春,全用人工开垦了600亩茶园;1974年又带领本村能工巧匠,自己出力建起了200平方米的茶机房、杀青、揉茶至烘干设备一应俱全;1975年自己贷款600元投资带领全大队社员群众用两个月时间修了至茶山的公路,毛坯两公里,当年茶园见效收入1500元,加上教育部门拨款1000元,共2500元现金,全社员出力建起了三间教室和一间校办公室的村小,解决了本村适龄儿童就地入学的困难,600亩茶园收入一度解决了大队工作的运转之难,也给后来的建制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郑德荣同志的辛劳是分不开的,耕地实行责任制后,因茶园失去管理,变成了如今的林场,覆盖面积达100%。也是该同志思想顺应国策的效果。
( 参与人数: 117 )

多选投票 最多可选 20 项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我来看一下!
发表于 2009-9-19 20:32:43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602934666 于 2009-9-20 10:06 编辑

我早就都给我喜欢的人搞的几下的
发表于 2009-9-20 10:04:29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口天吴 于 2009-11-20 22:12 编辑

90年代省里就拨了修建度尼塘大桥(即现在又被某些卵人搞乱了的桑坝大桥)的钱,孙伦贵利用职权之便,拿去修建与他老家利益相关的公路去了,现在还成了功勋人物。
发表于 2009-11-20 22:10:01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啷个把我写掉了?ldem45
发表于 2009-11-21 11:05:16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7 20:33:47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只认识一个 赵剑平
发表于 2010-2-25 13:08:09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个都不认识,怎么投票啊?
    其实我 觉得张汉林不错。。。。。。
发表于 2010-12-16 18:47:08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咋没“一片瓦”啊?
发表于 2011-1-26 15:35:00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易代书,我们村的,“坡改”工程真的做得好。。。。
发表于 2011-9-26 19:14:21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回复 @1140660763 发表于 2011-1-26 15:35
咋没“一片瓦”啊?

推荐一片瓦,正安论坛创始人
发表于 2012-5-25 18:50:06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来看了一下,文字太多了。
发表于 2012-7-18 08:47:06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题目太大,难!同时也没有投票窗口。
发表于 2013-6-7 09:56:27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我认为,主张这个的人,应把烈士陵园提出一位出来,要么是老红军夏中华,要么136团牺牲中其中一位,为解放正安,命都丢掉了,难道还评不上。
发表于 2014-6-26 14:58:46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那上边的某些人,的确不敢恭维,我认为为解放正安流血牺牲的烈士应该上榜!
发表于 2014-7-9 08:50:03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