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 激流与洄水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绿洲飞蜗

  承蒙《芙蓉江文艺》编辑部的信任和委托,让我能够在这里以文章的形式和各位读者交流对王小龙小说《老鹰岩》的感想。说来惭愧,我自己没有创作过什么小说,却要对别人苦心经营的成果指手划脚,很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心虚;不过,为了朋友的期望,也为了自己对文学尚未放弃的探索,就大起胆子谈一谈吧。
  
  
  
  王小龙是正安珍州文学沙龙的领头人,朋友们都半严肃半玩笑地叫他“沙长”;虽然我在沙龙里一混就是两三年,可是和沙长并没有多少直接的交流,一直对于他颇感神秘。先是陆续读到他的作品:《老陈》、《寻找丢失的稿件》、《那蓝那绿》以至《老鹰岩》,总感觉里面潜藏着一股力量,是什么却没能看清楚。后来听沙长的一个老朋友介绍说,王小龙的生活经历很丰富,当过知青,遵义师专生物专业毕业后在正安一中教了两年,又在教育局呆了一段,最后工作关系一直在党校;他的爱好很多:喜欢钓鱼,是正安渔乐圈里的顶尖高手之一,喜欢篮球,是遵义一支市级篮球队的队员,喜欢唱歌,今年县里一个大型比赛中他获得了唯一的领唱奖,喜欢盆景根雕,购置了十多万元钱的树桩养在苹果园准备有个什么大动作,当然也爱好文学,间断性的有一些作品出来;不仅如此,王小龙还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是他在县城开起了第一家规范的发廊,是他开起了县城第一家上档次的茶楼“贞欢茶楼”,是他集股在县城开办了第一家大型综合娱乐休闲场所“嘉年华”。在接受委托前后我到沙长家里去过两次,他谈得最多的是对文学创作环境的不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失望,怒形于色忧形于色,感慨文学思想交流的艰难;对于《老鹰岩》,他说在小说中有意识的不给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希望能给读者提供多向度的感悟空间。还说他自己也觉得不甚满意,对刘朱二人对小梅的情感没有能够表现得很充分,说自己不太喜欢这种写实的风格,因为懒,小说写完了就甩在一边没有再去看。
  
  
  
   回家再读《老鹰岩》,感觉到里面具备一些有意思的因素,但感觉更多的是问题,就写了下来和作者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老鹰岩》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两个年青人:从城市迁来农村的刘山和在农村成长起来的朱卫在“农田基本建设”中,由于被他们捉弄反而治好眼病的姑娘小梅而产生的情感纠葛的情感成长历程。
  
  小说作为一文学样式,作为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是要考虑用以打开和用以表现生命的工具的问题的。文化素养是硬的工具,创作态度是软的工具。
  
   美术大师罗丹说:“不是世界缺少美,而人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视觉是小说作者洞察世界和审美表现的重要途径。“天色没完全黑下来,点亮的灯还发不出亮光,油灯即使燃明了,就象阳光下一只停息下来的鲜艳的小蝴蝶,竖立成金黄色的一小片,还颤动着翅膀。” “最生动的是把朱卫安排在末尾,他没有站着,而是坐在一块石头上。他的右腿收了回来,光着脚丫踏在坐着的石头上面,一边看着老鹰岩,一边用手抠着脚丫子。刘山连朱卫小分头上的分水岭都画得一清二楚。”这样的描写和细节设计是能说明作者的美术素养的。听觉也是生命体和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刘山在正堂上先独奏了一首外国曲子,一会儿轻快,一会儿低沉,再转激昂,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包谷面和大米两糙饭,个个吃得劲头十足,嘻嘻唰唰,不亚于三五头猪进食时的那种响声。刘山早就馋涎欲滴,正在埋头苦干。”这些对声音的体验不仅反映作者的听觉训练有素,我们还可以体味出明显的自嘲心态。文学是写人的,当然要去体察人的心理。“他此时站的地方就可能是当初的正堂,他似乎闻到了一股香火味,觉得阴气重,背脊上产生了一股凉意。他转过身,正堂上帖着毛主席的像,毛主席微笑着看着他,笑容里面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理解不了,只是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比前面见到书记和武装部长们还脸红。刘山也腼腆地回敬了微笑。”这一小段心理描写把一个纯真青年对遥远的政治领袖的微妙感受写得相当传神。
  
  王小龙说这篇小说起缘于朋友讲的一个笑话:时值困难时期,两个百无聊赖的年青干部面对一个上门卖鸡蛋的农村女子,因为人家穿得脏兮兮的又害着眼病吊起眼屎让他们恶心,就耍“板眼”收拾人家,骗那女子傻痴痴地让太阳晒了两三个小时的眼睛,却意外地把那女子的眼病给治好了,几天后那女子打扮清爽、提着一只鸡来谢他们的时候,弄得一阵惊讶和慌乱。别人听了这个笑话只不过哈哈的笑过就算了,王小龙最开始的想法也只是想把这个素材加工成一个小品,小小说之类的小东西,可后来想着想着,还觉得应该反映一下这个笑话背后的各种复杂因素,写出来就成了这样一个东西。由一个旧时代的笑话拓展开去,探讨成长中的知识青年在特定时代的精神生活,这种价值取向和创作态度反映了作者总是割舍不下小说这个精神工具,却又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的状态。
  
  
  
  至于问题,我觉得,《老鹰岩》这篇小说是作者一次矛盾创作尝试的结果。通过前面的讲述,王小龙是一个力求在思想上、经济上、生活上都走的前面的人,而且他在美术、音乐、心理、文学各方面都具备不错的功力,矛盾从何而来,又表现的哪里呢?
  
  王小龙对文学研究和创作很早就开始了,据他自己讲,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西方现代小说的各种样式基本上都模拟过一遍,对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像读座右铭一样去仔细的体会过作者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空间,同时作过一些积极的创作尝试。又据知情的朋友讲,此后不久,他遭到来文学对手的严重伤害,曾经发誓永远不搞文学了。再看看我们现代文学创作上窘迫处境,文学机制上的种种尴尬,逐渐形成了对个人精神出路的迷茫,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悲观,对文学交流的极度缺乏信心。但是,在这个精神需求大大超过物质需求的时代中,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显然是于心不甘的。
  
  我想,这些情况就可以解释,在王小龙重新拾起文学创作的笔所写下的作品中,有一股潜藏起来的力量,这力量就是王小龙被压抑已久不断在内心冲撞渴望重见天日的追求文学的精神生命啊。这些情况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喜欢抽象的象征的感性的创作风格,那是遭到严重压抑的精神所举办的假面舞会呀。这些情况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作者在《老鹰岩》中又用起了他并不喜欢的写实手法,写完了又甩在一边不管。因为最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正安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王小龙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所以《老鹰岩》故事主体情节由个人孤独探寻变成了友谊的成长,故事背景由以前阴暗迷离的个人生活场景变成了较为宏大的战天斗地的山地改造农田场面,手法也由抽象而变写实,因为不写实无以表达个体投身伟大历史潮流实现自身价值的体验与渴望。写完甩在一边,说明交流的信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最后,我想提一下前面作者所说的在文本中为读者提供多向度感悟空间的问题。我以为,在小说文本中要形成多向度的感悟空间,那就需要主动地进行小说元素的多向度设置和拓展,作者在《老鹰岩》中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能达到作者预期的效果。观念元素,主人公对时代人生的体验和观念没有得到明朗的描写,情节元素,如作者自己所感觉到的没有足够丰富的情节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情绪进程,矛盾冲突元素,应该拉大两人间的文化背景、个性、习惯的差异,语言元素,幽默的特点应该更为活跃。
  
  文学需要作者站到生活的前沿,前沿总有各种强劲的潮流在交流激荡,只有足够强大的精神生命才能固守住自己的位置,那些从生命的洄水里重返激流的人会以更为坚韧的力量联接上时代的脉博,体悟每天早上全新的阳光。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漫谈珍州文学沙龙

下一篇: 乡村趣事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