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 留住记忆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傅治淮

  闪耀着历史遗韵的务本堂,像一首教育赞美诗,被人们吟唱了一千多年。朝雨清尘,林壑吐翠的初秋,我们乘车来到清溪环绕的毋敛坝,感悟逾越千年的诗书吟唱。  毋敛坝的务本堂,是东汉大儒尹珍开馆教学的地方。尹珍,字尹道真,东汉牂牁人,生于公元79年(章帝建设初四年),出生豪门,自幼聪慧好学,因感家乡荒僻,文化落后,立下奋发自强奇志,以北学中国的奇行,受中原文化的洗礼,二十岁时到京师洛阳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成为经师大儒。八年后学成归来,在家乡毋敛坝建草堂,开馆教学,成为贵州教育的鼻祖。为了纪念他“凡属牂牁旧县,无不称先师”的业绩,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奉祠舍人、盛览、尹珍,尊敬他们为地方文教楷模。民国时,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设立道真县,在道真县及贵阳市
扶风山,都修有尹道真祠。他的教育思想,人文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务本堂,青砖黑瓦红窗,静静屹立于清澈的小河之上,奔腾的河流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当年热闹的读书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产生了强大的共鸣,滋润着这方热土,于是,芙蓉江畔,升起了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无论是唐朝的赵国珍,宋朝的骆世华,南宋末年的冉氏二兄弟,清末明初的郑氏父子,还是正安第一个清代翰林郑光遇和张尊、郑光耀等,以及今天的莘莘学子,他们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彰显出风景秀丽的尹珍故里人才辈出。
  我仰望着务本堂,追忆尹珍先生八十四年的人生里程,从长衫飘飘的私塾先生,到能叱咤风云的荆州刺史,堪为一代先贤的他,虽然贵为刺史,却没有锦衣玉石,豪堂华宇。在他的身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多次重修务本堂,增设尹珍阁、尹珍祠……它们顽强地吸引着无数的有识之士风尘仆仆前往,感受尹珍文化,领悟务本精神,铸就毋敛情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河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这样一幅历史画面,粗布草鞋,满腹经论,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不求仕途之闻达,只求举己之力,教化一方百姓,改变乡里文风,培养出一代俊杰,为国家栋梁之材。务本堂四周的青山绿水间,逾越千年的诗书吟唱已变为一首宏大的教育史诗,全民教育已经把人类推进到现代文明,过去为数不多的秀才举人状元被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取代,无数学子走出国门,求学万里,这正是尹珍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一代汉儒虽然素面朝天走进历史,他的精神却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在大门前,我高举相机,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抓拍。同行者也兴趣盎然,站在务本堂留下珍贵的合影,意欲吸取务本堂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据史料介绍,尹珍墓就在务本堂附近,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尹珍墓碑,落款是1998年,正安县人民政府立。我曾到过黄帝陵,虔诚地跪拜在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前,油然而生崇敬。我也到过始皇陵地宫,精巧的设计,华丽的布置,让人咂舌的同时也敬畏非常。作为一代大儒的尹珍,虽不能和黄帝、秦始皇一类人物相提并论,在他教学的几十年中,应该是门客上千,尹珍文化流风遗韵,沾溉深远,承前启后,人文尉起,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文化现象。他的墓碑是一首长存于天地间的诗,一首最具时代强音的歌,一篇激越文字的抒怀散文,永不衰败,一直吟咏在人们的心里!
  为了留住记忆,发扬光大尹珍文化,尹珍故里正安正在想方设法填补历史空白,编辑出版了文史丛书《尹珍文化》,成立了尹珍文化研究会,把尹珍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加以弘扬和打造。尹珍文化已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着人,激励着人,推动着人。尹珍先贤地下有知,也会为今天的文明而欣慰!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