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仡佬族的艺术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东方民族网

歌谣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口头文学是仡佬族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主要形式,其中的民间歌谣最为丰富和广泛,这些民间歌谣既是仡佬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主要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他们娱乐的重要载体。

  仡佬族民间传统歌谣主要有劳动歌、情歌、礼仪歌等。劳动歌主要是在从事农耕劳作时,为鼓励劳动热情,抒发对劳动的热爱与丰收时的喜悦,协调劳作时的劳动节奏,叙述生产活动的过程而进行的歌唱。其内容丰富、唱法多变,一般有打闹歌和盘歌等形式之分。流传在贵州遵义、仁怀、道真、正安等地的仡佬族打闹歌,通常在除农作物二道草时进行。上场人数少则20人,多则上百人,唱打闹歌时一般有两名歌手,一人击鼓、一人打锣,以锣鼓声为劳动号令,鼓起则进,鼓停则止,鼓骤则疾,鼓缓则徐,节奏鲜明。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天文地理、历史典故、风俗民情、生产经验等。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和十字句不等;唱法分道白、快板、慢板、散板、平腔和高调。号子有紧号、慢号、二慢号、上钱号、花号、连歌夹号等。这种劳动歌谣,声调高昂,悠扬悦耳,既鼓舞了劳动情绪,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寓劳动于娱乐之中,更是别有情趣。

  盘歌是仡佬族劳动歌的另一种形式,其歌词即兴而发,灵活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歌通常是由青年男女以对唱的形式表达出来,亦称对歌。歌词内容往往即兴而作,多采取以物寓情的比兴手法,风格朴实。礼仪歌则是在丧葬、嫁娶、建房、年节、祭祖、敬神等礼仪场合上所唱,有些有固定的程式,有的则是即兴而唱。礼仪歌用以祈福禳灾、迎送宾客等,生活气息、娱乐气息也十分浓郁,有的同时还包含有仡佬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认识以及关于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传说等。

  舞蹈

  仡佬族的舞蹈主要有踩堂舞、芦笙舞等。芦笙舞是节日时跳。踩堂舞主要在贵州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地区流传,最初是在埋葬死者时在坟台前举行的,后来逐渐改在堂屋中进行。跳时,3人一组,3-9人为前导,各吹芦笙,打花杆和舞动师刀,边唱边以足搓踏地面,还不时“呵哆呵哆”地叫喊。流传在贵州道真仡佬族地区的还有一种“板凳龙舞”。这种舞蹈通常在春节时举行,舞蹈时以一根板凳扎成彩龙,一人玩一根,3人组队,走“三穿花舞步”,用锣鼓伴舞。贵州黔北、黔东北地区还普遍流行一种“高台狮子舞”。这种舞的显著特征是在数张或10多张大方桌重叠而成的高台上演出,高台顶层是四脚朝上的方桌,整个高台高达10 多米。这种舞两人或多人共披彩色布制“狮子皮”,另有“罗汉”、“狮子”伴舞。舞时以锣鼓伴奏,“雄师”通过直上、窜上、穿螺丝等方式围桌绕上,直到最高层。这种舞蹈是当地仡佬乡村传统的娱乐形式,糅体育、杂技和舞蹈于一体,动作优美惊险。

  傩戏地戏

  务川、道真、正安、石阡一带的仡佬族,还盛行“傩戏”。傩,是我国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汉族先民用以驱逐鬼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逐渐增加了有戏剧情节的内容,用以娱人,称之为“傩戏”,“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明王朝“调得征南”和“调得填南”的过程中,内地众多的汉族军民进入贵州境地,与仡佬族等各少数民族错居杂处,汉族文化向仡佬族社会渗透。原傩文化逐渐在仡佬族社会扎根,成为仡佬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黔新、黔东等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广、较深,仡佬族传说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较大冲击和削弱。黔中地区仡佬人受汉文化影响面窄,程度浅,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尚大量保留,因而盛行的是以娱人为主的傩戏变种——地戏。仡佬族傩戏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开坛和闭坛为酬神送鬼,表示对先祖师的虔诚祈祷,开洞则演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内容。傩戏表演者由端公,即掌坛师及其徒弟组成,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表演者须戴面具。

  乐器

  仡佬人古代的乐器主要是铜鼓。《唐书》载,仡佬人“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曾非常流行,后因社会剧烈动荡变迁,铜鼓日渐失传,仅有一些有关铜鼓的残俗及传说留存民间。如清末民国初,安顺县湾子塞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将老人扶坐在铜鼓上落气后方行沐浴。平坝大狗在老人咽气时,除扶其坐在铜鼓上,还要用两面铜鼓垫脚。

  现在笛子、唢呐是仡佬族常用乐器。传说,最初人们住在山洞里,空闲时,年轻人摘取树叶、砍取竹筒吹出响声自娱,后摸索着在竹管上钻出小孔若干,吹出的声调有高有低,很悦耳,因发出嘀嘀这声,故取名为“笛”,人们还用草管为哨,树皮作套,套于草管上,吹出 呐 呐之音,取名为“唢呐”。

  仡佬族乐器中最为独特的是“鸣哇”,鸣哇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

  传统工艺

仡佬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据汉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以自己炼制的丹砂向中原王朝贡献。唐宋以来各王朝,仡佬族的朱砂、水银一直作为常赋输入中原,成为沟通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物质。仡佬族的铜、铁开采和冶炼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较大的发展。《百苗图》卷1载,仡佬族:“在水城多以铁匠为生,且能铸犁”。铜铁的冶炼在仡佬族的经济生活中影响重大,使作祭祀形式由巫留传至今。明清时期,贵州以专事铸犁制铁为营生的这部分仡佬族被称为“打铁仡佬”,所铸铁具除自用外,还供苗、彝等民族使用。随着汉民族铸造的铁器普遍推广,仡佬族的铁铸造业于清末逐渐衰落,但一些地方,如务川的泥高、青坪、镇江等地的仡佬族,至今仍有不少人以打铁为主。

  仡佬族的纺织工艺历史悠久,战国至西汉时期,纺织工艺已普遍流存于仡佬族民间。仡佬族民间纺织业主要是纺织麻布、毛布以及丝绸。贵州大方仡佬族所织毛布斑斓厚重,美观耐用。除自用外,还在市场上销售,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颇受当地民众欢迎,人称“白纳布”。

  仡佬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染布工艺和银饰工艺也具有其特色。旧时,仡佬族妇女几乎都学刺绣,其工艺讲究,有游绣、梭绣、随意绣之分。所绣纹饰多以花鸟为题材,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仡佬族的军事

下一篇: 仡佬族的娱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