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尹珍千古犹馨香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陈福桐

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一代地方志,遵义县和遵义市(红花岗)设专章宣扬“沙滩文化”,独山县宣扬“影山文化”,修文县宣扬“阳明文化”,正安县宣扬“尹珍文化”,都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作为贵州人,应该知道自己祖先辈在文化事业上作过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影响和教育了自己。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没有一些可值得景仰的历史人物,没有可值得称道的传统文化,还是一桩遗憾的事。

  正安筹建“尹珍文化研究会”并出版这本《尹珍文化》,这是有时代意义的。关于尹珍,最早的记载是范晔写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夜郎小节里的几十个字,说他“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仔细推敲,这两句话有自相矛盾之处。许慎、名叔重,《儒林传》中写他不足百字,但记有“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这里要提到两件事:一查《儒林传》中那些讲学的先生,常聚数百至上千的生徒。许慎的生徒,当不仅仅是一个尹珍,而这个尹珍在正安时期就是有一定根基的青年,要学有一定根基,才能接近得了,而且听得懂许大师讲的内容;二、许慎是马融推敬的人。马融,史书载:“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又说:“常坐高堂,施绎纱帐,前授高徒,后列汝要”。当时有一位通五经又懂得《三统历》和《九章算术》的郑玄,字康成,还去师事马融。当郑玄辞归时,马融喟然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也可以借这句话代许慎说:“尹生今去,吾道南矣”。何以说许慎之学到南方呢?一是尹珍回正安设务本草堂,教授生徒,孔子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这孝悌二字的影响在今道真、正安、绥阳一带他垂教过的地方是有陈迹可寻的。二是遵义郑珍十九岁时,得贵州提学使程恩泽赏识,勉励他学许(慎)郑(玄)之学,还为他取名子尹,以继承尹珍的学问,至今还影响深远,这就是许郑之学南下的力证。

  那么,二十一世纪科学如此发达,还研究尹珍文化,研究尹珍当年学的五经,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有。而且还非常重要。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汉代设五经博士,各以家法传授门生。而汉明帝还“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封建朝代靠五经来统一知识分子思想,统一老百姓的行为规范,不读五经,可讥五经为旧古董;读过五经,则可知五经包罗万象,有继承传统,取其所长而为今用的必要。举一例言,自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说法之后,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为此作过国家大一统的努力。“春秋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取得的国人共识。明代王阳明说:“五经皆史”。章学诚说:“六经皆史”。陈寅恪以诗证史作了有价值的研究,至于《尚书》中古代各种记事,《诗经》中的民风国俗,《易经》中的唯物辩证思维,都是前代人留下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因此,一、我们研究尹珍文化,就是要学习尹珍万里跋涉,远去汝南求学的精神,这是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一条;尹珍文化的传人郑子尹,以一举人,而博通经史,成为清代大诗人、方志大学者、大经师、西南大儒,他的诗中反映伦理道德的特多特好,这就是尹珍“务本”的要求;二、学习尹珍文化,目的在于以尹珍学以致用的方法,用以学习当代的科学、文化。在正安、道真的条件下,以汉时三蜀大姓尹、傅、董、龙、谢等家族开疆劈土的精神,建设现代文明;三、在出版这本《尹珍文化》后,必然引起很多学人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正安要依靠民间力量,广征新旧图书,发掘历史资料,充实研究内容;四、如果真的做好上述这些事,可以理解从尹珍文化的研究中,和学习尹珍文化过程中,将会培养出一些治国的才干,和建设地方的能人。

  诚挚地祝愿尹珍文化在贵州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此文系《尹珍文化》一书序)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