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晚唐时期正安的战事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罗遵义

晚唐时期,是今天正安及周边较大地域由此前的经制州管理转入羁縻州管理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现存史料对当时的情况缺乏详实的载述,但我们通过对一些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就不难得出一个推论,即是当时地方管理体制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根本转化,其重要的起因是先后发生在这一带的三次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唐大历五年(770),是由“夜郎叛”引发。叛乱发生后,朝廷委派曾先后镇守麻阳和川南、川东一带的太原人罗荣为“后军镇武总戎”,从川南举兵征伐播州,迅速平定了叛乱,之后奉命在播州开始世袭土官统治,历四代止。这次平乱战争的主战场虽然不在珍州地域,但正安作为珍州的属县,且邻近播州,又是川南到播州的必经要道,因此平叛大军过境正安,对沿线也必然产生利弊兼而有之的影响。
接下来先后发生的两次战事则是因为唐朝廷与南诏国的关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
唐代末期,随着各级官吏日益腐败,国力逐渐衰落。而此时以洱海、滇池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却渐渐强盛起来。南诏立国之初曾归附于唐朝,其势力兴起后,终于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
南诏除了多次攻打川西、川南一带之外,曾两次攻占播州等地即今天的渝南黔北一带,大肆烧杀抢掠,其凶残为历史罕见。照《南诏德化碑》说“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也就是说尽量抢劫,地上一空如洗。
南诏第一次攻占播州等地是在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次年即被唐军收复。
第二次是在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其势头远盛于第一次。
当时朝廷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同时遭到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完全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状况,朝廷残存的军队主要用于对付农民起义军,因此在抵抗南诏入侵方面几乎无可用之兵,于是下诏招募士人组织军队前往征讨。
据有关史料载述,当时最先积极应募入播征讨的有太原人杨端。在他的感召之下,纷纷响应的有骆、罗、郑、成、安、令狐等六大姓家族武装,合并组成征讨大军,经泸州、合江直插播州。其中负责珍州地域战事的以骆姓为主、郑姓为辅,“血战六载,方获全功”。
骆姓的领头人为骆世华,有关研究称其为骆宾王的四世孙,职授光禄大夫领前军元戎镇夷大将军,是骆姓入黔始祖,因收复珍州失地“东西四百五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的巨大功劳,而后受僖宗敕令“……釆地乐土,遇烽沿获,永镇边夷……”,成为珍州首任土司,子孙世袭正长官至明洪武五年(1372)止,长达490年,之后改任副长官、土判官直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止,又历272年。
至于郑姓的领头人,有关史料众说不一,多数认为是郑畋,还以我县和溪镇境内的“牡猪坟”即郑畋之墓为证;有的则认为是郑畋之子。而关于郑畋之子是谁,《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与《贵州郑氏族谱》的说法大不相同,前者说其子有三,分别为凝绩、凝远、可远,且均无入黔之说;后者说其子为开龙、开成,郑畋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奉僖宗命率二子入播平叛。再有在收复失地的六年期间,有关典籍均说数居相位的郑畋,时任凤翔节度使,被僖宗委以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得到了“便宜从事”的特别权力,那么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抵抗黄巢起义军,竭力挽救危局,根本不能分身入播。再说,身居高位的郑畋也不可能“应募入播”,其长子郑凝绩时任彭州刺史,同样不在“募集”之列。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郑姓入珍州应在骆姓之后,至于具体是在什么时间,领头人是谁,则是另一个研究课题了。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