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 破茧成蝶   ——正安工业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大山阻隔,贫穷成为正安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顶着“尹珍故里”、“中国小说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的几顶帽子,工业底子薄、发展速度慢是正安的现实。
曾经,正安63万人民谈“工”色变。对工业的憧憬,更多的是来自于80年代一床难求的正安丝绸被面和正安窖酒的无限回味。
而今,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17%。全县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65家,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78家。
然而,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阵痛,牵动着正安65万人民的心,这阵痛的缘由,还得从全县工业发展的足迹说起……


20180430013842232.jpg

  烟云
在芙蓉江畔名为观音塘的地方,伫立着一支高20余米的烟囱,用规整的石块砌成,烟囱下是十余间用石块隔出来的小房间,这个地方名为糖厂,应该为正安工业的早期雏形,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年代,芙蓉江两岸种满了甘蔗,均送到这个糖厂熬制蔗糖,可供全县人民食用。
而正安的蚕桑则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浙江嘉善人徐阶平作为流官任正安州吏目。徐阶平到正安后,发现此地虽然地瘠民贫,但柞、拓树很多,且有桑树存在,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桑树生长,是发展桑蚕的理想之地。
那时,遵义知府陈玉壂从山东引种柞蚕已获成功,他认为陈的做法很好。在教民利用槲树叶养蚕的同时,徐阶平仿陈的做法,也派人去浙江购桑蚕、请技师到正安,传授烘种、饲养、缫丝、纺织之法,帮助百姓发展桑蚕,加工丝绸。
经过实践后他发现,用拓叶饲养的茧层薄,色泽差。而用桑叶饲养的蚕,茧质不低于浙江所产。由于桑叶数量不足,徐阶平又引导民众栽种桑树,大规模发展蚕桑。
这个蚕桑产业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芙蓉江两岸漫山遍野的桑树。县城东门扫把街的丝织厂门庭若市,十里八乡的蚕农汇聚于此,雪白的茧子是一年生活的希望。当时在正安有一个传言:说某人出差上海,买了一床上好的丝绸被面,拿回正安一看,上面的标签写着“正安制造”,贻笑大方。
不管是杜撰还是真实事件,当时正安的蚕桑产业可见一斑。这也算正安工业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再后来野木瓜、牛肉干、芙蓉江酒等产业纷纷崛起,成为正安工业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的记忆。

20180430013843392.jpg
  破茧
“十五”期间,正安确立了“三大攻坚战”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工作思路中,城镇建设是龙头产业,畜牧生产是主导产业,烤烟生产是支柱产业。
“无大产业、无大工业、无大项目、无大资源。”这是当时干部的共识。
交通不畅通,东西南北不对接,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过境。
结果是正安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省、全市挂末。
正安领导说一到省市开经济工作会,坐的位置总是在最后排。
这是正安县情、正安地理、历史和现实所致。
“十一五”期间,正安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因为现实的恶劣而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激活正安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在全县上下开展突出思想重围的思想大讨论,使工业从固步自封的防线超越出来,解放出来。
由此,全县上下开展了一场场大讨论。
“抓工业,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原则,凡是有利于正安经济发展的,就大胆的去干、大胆的去闯,中国野木瓜之乡等及其丰富的水利等资源,是完全可以融入南接遵义北接重庆的成渝经济圈……”
一场讨论下来,全县人民从谈“工”色变的误区走出来了。
从思想解放中幡然醒悟的65万正安人民,才发现自己坐拥金山银山,正安是一块宝地,是一块沃土。
事实足以说明当初的论证。
2008年,投资1200万元的贵州天楼食品有限公司野木瓜生产线正式入驻正安县瑞濠工业园区。
2009年,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动工。
2010年,位于正安县格林镇内的沙阡水电站前期工程正式动工。
从瑞溪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的投建到沙阡水电站的动工,正安县工业发展终于破茧,迎来了新生。

20180430013844880.jpg
  成蝶
因为路,正安曾偏居一隅,也因为路,正安工业从蹒跚学步到快步奔跑。
因交通闭塞,1987年,正安“300娘子南下广州番禺务工”,开启了全国有组织外出务工先河。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转移示范县,外出务工为正安在发展中培养了各类技术人才。
随着遵义市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道“东风”正是道安、务正两条高速公路。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直接架起了正安与外界的桥梁,南下巴蜀、北通中原。而今,正绥、正习高速公路离竣工之期越来越近,渝南黔北交通枢纽快速形成,正安将彻底改变不通高速的历史。
路通了,工业需要跑步前进,正安人民等不起,也输不起!
正安县委、政府立即组织工作队远赴广东、深圳沿海等地,在招才引智中主打“乡情牌”,“踏破”老乡们的门槛,捕捉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意向,引导和鼓励其回乡创业,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多年跟踪摸底,梳理出正安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发现仅在广州吉他制造行业务工的正安籍技术人员就达5.4万。
正安不沿边、不靠海,没有乐器制造的历史,怎样才能让吉他产业落户正安?
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吉他制造的材料多是依靠国外进口,产品销售全是出口,典型的“两头”在外,完全有可能将生产线搬回正安。
郑传玖是正安县安场镇解放村人,多年在外打工。2007年,他与哥哥郑传祥在广州市创建了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代工生产世界第二品牌吉他——依班纳和南美最强势的品牌吉他——塔吉玛。
2013年,正安县财政局、税务局、建设局、水电公司等多家单位领导组成的工作队来到广州,用乡情和亲情打感动郑氏兄弟,他们当即决定将公司从广州搬至正安。
2014年8月,公司的两条木吉他生产线正式入驻园区并投入生产。
同年,广州塞维利亚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老总魏友兵在正安干部和企业家们的盛情邀请下,也来到正安发展。
2015年,塞维利亚在正安生产的吉他,远渡重洋,摆到了美国、欧洲等地的乐器货架上。
就在一些地方仍在打“资源牌”的时候,正安人开始摆脱资源的羁绊,超前谋划,开始引进、规划建设全新的产业集群。以商招商,正安“无中生有”,用“神曲”引来“金凤凰”,“孵”出一个特色产业。
在郑氏兄弟的积极引荐推动下,正安·国际吉他园现已有神曲、塞维尼亚乐器、鹏联乐器、华成乐器等家吉他制造企业及其配套企业26家。
2015年,实现年产吉他150万把、产值约15亿元,创税9000万元。
2016年,正安实现生产吉他300万把,产值达30亿元,创税达1.8亿元。
正安人深知,工业发展,需要大的企业支撑,而品牌又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安的吉他制造企业,除了贴牌代工生产世界各大品牌吉他产品外,目前已自主研发并注册了“格拉苏蒂”、“0851”、“Sevinia”、“Wei”、“贝加尔”、“威博”等多个吉他自主品牌。
“十二五”期间,正安三次产业比从2011年的35.0∶18.1∶46.9调整到29.5∶25.5∶45.0,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65家,比2011年增加48家,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开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78家,截止2016年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0.73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92万美元。
正安人正是凭借“无中生有”的魄力与胆识,发挥洼地效应,撕开了传统产业发展禁锢模式,工业终于“破茧成蝶”。

20180430013845324.jpg
  纷飞
东风好借力,正是杨帆时。
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东风正劲,如何搭上“黔货”出山的快船,正安人不敢懈怠。
11月30到12月7日,正安吉他“威伯”尤克里里在一星期时间内销量达4885笔,再次刷新了正安电商销量记录,并连续一个月稳居“天猫”网络销量第一,创下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平台第一个类目冠军。
成绩的取得,和正安紧追大数据时代密不可分。
2015年,正安建成大数据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席位1500席,其中基地集中模式1000席,公司+农户分散模式500席,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实现了信息产业的整体突破。
11月26日,正安“两会”的成功召开,为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绘就了蓝图。
未来五年,正安将坚持工业强县主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
“十二五”期间,正安将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拓展园区1200亩,到2021年,入驻吉他制造企业25家以上,年产吉他500万把,实现产值50亿元。
走过泱泱四季,走过繁华苍凉。历史烟云所照耀的都是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从无到有,从零到百,正安工业无需横向比较。随着遵义机场、高铁的建成,高速物流时代已然来临,正安工业的未来无法量化。
从负重前行到突围崛起,不屈不挠的正安人,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正演绎着化茧成蝶舞纷飞的传奇。(
贾越峰 张邦静 图/赵永章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