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20年不变的正安“一号工程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一个内陆山区县,人口近60万,人均耕地不足0.8亩,农民何以脱贫致富?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贫弱,第三产业低弱,财政脆弱,城镇化水平极弱,县域经济如何思变离弱?
  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这就是正安——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求索20年的答卷。
  基于“两欠”的现实,20年来,正安县每年的“一号工程”都主题不改——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他们从“田间”进入“车间”。
  持续20年后,正安县劳务输出由区区300人发展到浩浩荡荡的17万大军,已遍及全国。如今,外出劳动力每年为家乡汇回的资金,已经5倍于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正安的足迹,折射了贵州劳务输出20年的历程。正安模式,成为贵州劳务输出的鲜活样本。
  劳务经济,在这个贫困县的脱贫路上添加了渐行渐速的助动力。




1.jpg
中国·正安首届农民工节暨劳务经济研讨会(题图 雷建国/摄)


  为贵州探路,敢为人先


  21年前,珠三角的番禺县曾出现过“民工荒”——工厂迅速增多,有订单却缺工人的普遍现象又迅速出现。


  到哪里找工人?


  李国士想到了人口近60万、人均耕地不到0.8亩的贵州正安。


  当年,李国士是正安县委副书记,由贵州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广东番禺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李国士认为,正安地少人多,这富余的劳动力可以缓解番禺的“民工荒”。


  李国士将想法汇报给正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得到赞同。根据番禺的产业实际和用工需求,1986年12月,广东番禺县和贵州正安县签订协议,由正安向番禺输出300名女青年做合同工。


  消息从正安县城传出,在全县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发誓:“人穷骨头硬,不去当下人”。有人宣称:“宁愿受苦受穷,也不背井离乡。”有人怀疑:“他们为啥专招女工,不招男工?”有人想报名,又不敢。县劳动服务公司的干部去贴招工启事,刚一贴出,有人发怒撕去。有人骂:“人贩子”。


  面对流言和不解,县委、县政府开会、发文件、宣传,解释贫困山区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一个月后,600多名女青年报名。县劳动服务公司从中筛选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00人,整编成队。由干部带队,组成了第一批正安劳务“娘子军”。


  1987年2月25日清晨,正安县委、县政府以欢送会将她们送上离乡路。


  这是贵州第一支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队伍。用全省拭目以待、寄予期望来形容,毫不为过——遵义地区运输公司的专车到正安接她们到遵义乘火车;铁路运力紧张,贵阳铁路分局报经铁道部同意,在遵义加挂两节车厢,直达广州。途经遵义、贵阳火车站,地区和省领导前来看望、欢送。


  次日,贵州日报以《有领导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劳务:正安县300“娘子军”出师广东番禺县》为题的报道刊出后,人民日报加以转载,对正安县敢为人先的做法给以高度评价。


  但是,她们身后,依然有将信将疑的目光。


  抵达番禺,培训上岗,开工不足,语言和生活差异短时间难以适应,女工们抱怨工资大大低于预期。一时间,人心涣散,回乡心切。到当年4月底,300人中,番禺的工厂里只剩下112名。


  初征受阻。贵州省劳动局将此情况写成《正安县三百多名女青年赴广州务工出现问题》。文章引起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的高度重视。***同志在登载这篇文章的《信息反馈》上批示:“正安县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出点问题在所难免,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希望正安县一方面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协商解决好存在的实际困难,不要半途而废。”


  ***同志的批示对正安县劳务输出工作作了肯定和支持,高瞻远瞩,拨开迷雾,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安县委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番禺,解决问题。


  切实有效的协调、座谈会外,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了留下的112人。一个月后,随着劳动熟练程度的增加,留下来的112名女工工资大幅提高。她们成为正安向番禺持续劳务输出的基础。


  从这个时候开始,300“娘子军”以书信与劳动服务公司的领导交流思想,劳务输出工作小组在番禺编辑《劳务输出工作简讯》,向家乡汇报工作进展;《简讯》也送到番禺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姑娘们手中。


  一期《简讯》上,还摘录了番禺县委的意见:两县的合作是横向经济联系的第一步,对工人的稳定不能采取禁锢的办法,应允许在流动中巩固,在联系中发展;对劳务输出路子也要宽一些。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两县合作,必要时,可设立暂时或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办事处等。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工作成了正安和番禺两县党政领导非常关心的事。


  此后,正安县有组织劳务输出逐步走上正轨,在番禺的驻厂干部收集反馈用工信息后,县劳动服务公司招工、派干部带队送往番禺上工。到当年底,正安劳动服务公司组织输出到番禺的富余劳动力达630人,其中包括不少“打道回府”又二下番禺的姑娘。这一年,全县劳务收入10万元。


  正安的有组织劳务输出在珠三角立住了脚,这对省内其他县市产生了不小的促动。1988年,省内一个个县市的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始动起来,全省当年向外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20余万人。


  “在有组织劳务输出上,应该说正安是我们的老师。”20年后,谈及当年正安的300娘子军下番禺,几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深有感触。他们认为,正安县开创了贵州贫困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有组织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先河,为贫困山区的兄弟县市的劳务输出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板。


  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1989年,正安已有5批干部到番禺,对60余个厂内的2500名正安农民工驻厂管理。


  1990年,随着正安向番禺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做大做强,农民工的工伤、劳务合同、待遇、交通事故、计生问题等日益增多,驻厂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正安县向贵州省劳动局申请无息贷款购房,并成立了正安县劳动局驻番禺劳务管理站,供各驻厂干部入住,对在番禺务工的正安工人进行集中管理。1991年,正安县办事处经贵州省劳动局和广东省劳动局批准为“贵州省驻番禺劳动联系站”,代表贵州省管理在番禺的所有贵州籍劳工。


  驻番禺办事处的成立,给正安乃至贵州籍的农民工带来了福音。办事处尽心尽力为农民工们办好事、办实事,为广大农民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找路子、想法子,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采取多种灵活的组织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工学习政策法规、生产技能,提高广大农民工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安农民工视办事处为“娘家”。


  经过5年发展,在政府推动的有组织劳务输出之外,越来越多的正安农民将自己的亲人、乡邻带上了打工之路。


  1992年的民工潮中,铁道部率先拉响“盲流”警报。紧接着,交通部、民航总局先后拉响“盲流”警报。随后,广东省、深圳市、海南省也相继拉响了“盲流”警报……


  面对铺天盖地的“盲流”警报,正安驻番禺办事处的带队干部们紧急行动起来,千方百计协助当地政府紧急疏散滞留在番禺的贵州籍民工,正确引导劳工流向。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迅速缓解了正安“盲流”带给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受到当地劳务机关和治安部门的表扬,树立了正安劳务大军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形象,并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他们在当地就业的软优势。


  20年来,正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据了解,1998年后,正安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在当地劳动部门没有组织成批量的劳务输出的前提下,自发的外出务工以每年约新增1万人的规模持续发展。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12月底,正安外出务工人数为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占劳动力总数的40%。其中常年务工为11万余人,季节性务工为4万余人。跨省务工为11.8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南、上海、江西、福建、北京、海南等地,其中以浙江和广东居多。2005年,务工农民通过邮局汇回的资金达4.5亿元,2006年为5亿元。至此,称其为产业,理所当然;称其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乃是事所必致。


  考察正安劳务经济的形成,我们发现至少有三种推动力:一是政府推动,这在“干部驻厂”管理和“办事处”管理阶段是破题开局的原动力;二是农民观念转变、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这是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队伍不断壮大的客观原因;三是“缘动力”——亲缘血缘乡缘友缘关系的拉动作用。当地有关人士对这种动力的生动描述是:“亲带亲,邻带邻,老带新,一人带众人。”正安人士向记者介绍的一个典型例子是,1997年到深圳务工的正安人冯婷,1999年自己建厂,2005年组建深圳市雪安电脑网络有限公司,已帮助该县数千名在外务工人员就业。


  17万人常年在外务劳,对正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采访中,当地党政干部普遍认为,劳务产业在正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


  首先是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现实途径。据统计,正安外出务工农民大部分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熟练技工年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一些有特长的务工者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劳务输出使务工者成为农民中首先富起来并富得快的人。还有的务工农民通过努力,已成长为农民企业家。


  其次,劳务输出开阔了农民视野,提高了农民素质。外出务工农民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丰富了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农村进一步形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务工返乡的农民,又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三,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劳务输出组织得好的乡镇和村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资金、技术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许多务工农民返乡后,经商办企业、捐资建学校、修公路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农村劳动力外出后,正安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四,劳务输出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正安县目前近10万城镇人口中,有2万人以上就是务工后返乡在小城镇生活的农民。


  最后,劳务输出缓解了人均资源匮乏的矛盾,减轻了公共服务压力,稳定了农村社会。正安县农业人口5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7.2万人。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农民数量多、人均资源少、经济不发达是客观存在的县情。通过劳务输出,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人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05年、2006年,正安县连续干旱成灾,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左右。因为有劳务产业的支撑,减轻了抗旱救灾、民政救济等方面的压力,没有因为受灾引发非正常情况,使全县在大灾之年保持了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质变之盼,双重期待


  梁龙会,20前年300娘子军中的一员,在番禺坚持打工20年,与丈夫家的三妯娌三兄弟一起,挣钱回家,2007年农历新年前夕在小雅镇黄渡街上落成了耗资50多万元、三代同堂10余人共居的“豪华”住宅。


  至今,她和妯娌、兄弟的身份,依然是正安县黄渡镇的农民。这是一个正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致富的典型家庭。


  梁龙会能坚持打工20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从当初月薪50元的学工,早已成为所在企业的骨干技工,薪酬远非20年前可比。


  如今,正安外出务工者从劳动力走向技工之路,已经比梁龙会们缩短了很多很多。


  5月上旬,记者在正安县职业高中校门外,与几名学生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们在这里的学业还有多久结束?”


  学生:“两年以后。”


  记者:“毕业以后准备去哪里找工作?”


  学生:“我们现在学的课程,也就是接受的培训是免费的。两年学完,只要符合要求,不担心工作。学校和遵义市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今后会统一安排我们的实习和工作。”


  正安县有关人士介绍,今年4月4日,遵义市纽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正安县职高签署协议,成立我省首家民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该公司与正安职高80余名学生签订了培训协议,主要为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学业的学生。委托培训时间两年,学生毕业后由公司统一安排实习和就业。


  在2006年有组织输出3150名劳务人员的基础上,这是正安县今年壮大劳务产业“五措施”引来的又一份“订单”。


  正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五项措施是:整合培训机构和项目资源,多渠道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素质;成立农民工协会,强化地区劳务合作,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就业比较充分;通过建立农民工维权热线,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和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保护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稳定劳务输出队伍;以“春晖行动”为载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务工人员制度,通过召开联络会,发布本地投资方向、投资重点、优惠政策等信息,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并且把劳务输出工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在接受采访时,中共正安县县委书记韦圣福表示,20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虽然换了好几届,但是,每年的“一号工程”一直是每一届班子都烂熟于心、思变求进的劳务输出,从未松懈过。现在提出以“五项措施”重振劳务雄风,是为了将已有相当基础和规模的劳务产业引导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和“品牌化”之路。


  中共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宋霖认为,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横向比较,正安仍然是一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贫弱、第三产业低弱、财政脆弱、城镇化水平极弱的内陆山区县。在人均耕地只有0.8亩的现实前提下,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这才是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现状的一项战略措施。


  历经20年持续劳务输出,尽管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0%人口已经成功转移就业,但正安县党政领导深刻认识到,劳务输出依然是一场持久战、硬战。原因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青睐技能人才的趋势已日益明显,而提高当地待转移劳动力素质,使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韦圣福透露,这是县里出台“五项措施”的重要客观背景。


  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人士测算,以平均值计,每投入100元培训费用,掌握技能的劳务输出人员即可年增收1200元以上,因此,加大地方财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投入,已成为正安的一项政府行为。近年来,正安县以每年1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力促培训资源整合,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素质。


  正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易志华透露,目前,这些培训已经涵盖农民工就业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等内容,在“订单式培训”上,累计已对不能升高中的3010名初中毕业生进行了转移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以电子维修、缝纫、电工基础为主。对经过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2005年,全县就有315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合格后,到浙江浪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等11个用工单位实现就业。


  在就业指导网络建设上,该县已在所有乡镇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乡镇还以村(居)为单位,分组分户调查统计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并建立了台账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资源情况清、输出底数清、输出去向明和信息共享,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巩固外出务工队伍、促进其带动作用方面,以多项措施鼓励“外出时间长一点、活动能力强一点、人品人缘好一点”的务工人员带领亲友外出务工。作为一种尝试,今年春节前,韦圣福等人代表县党政领导,到广东广州番禺、东莞、深圳,浙江温州瑞安,福建福州等地,走访慰问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和创业人士,已收到良好效果。


  “外输内转”,是正安县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又一着眼点。在大力推行劳务输出的同时,离土不离乡的本土转移就业也在同步开展。2006年,正安县职业高中开设的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工班”,200名受训学员已全部就地转移就业。


  在正安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外输内转,以输为主,输转结合”的发展战略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构想已取得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18名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后不再外出,并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的带头人。


  发端于正安的有组织劳务输出,如今在贵州已成为引导全省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统计,目前我省常年外出务工农民达500万人,劳务收入达240亿元。


  在正安县20年持续推动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历程中,省内遵义县、罗甸县也立足各自的实际推进有组织劳务输出,并先后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黔南州最近与厦门、泉州等地建立的黔南、闽南劳务协作平台,又为我省有组织劳务输出找到新的突破口。正安将如何继续领跑贵州县域劳务输出?


  采访时,当地人士透露,在正安即将举办的全国首个“农民工节”上推出劳务品牌,将是正安在劳务输出市场上实施“差异化”竞争的一个重要举措。


  20年前,欢送300“娘子军”半年后即引发就业新浪潮,可视为正安人的穷则思变。20年后,正安在春节前夕隆重集会欢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可谓为凝聚人心壮大劳务产业的动情之举。


  20年,从“田间”走入“车间”的人数由300人增至17万;20年,一个贫困县“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不变战略;20年,一批批具有市民素质的农民成为城里人、乡亲致富的领头雁。


  这就是正安,一个贫困县20年不变的“一号工程”交出的“打工”答卷。


2.jpg
正安县组织劳务经济考察团赴广东召开正安籍在粤创业人士座谈会。    (雷建国/摄)

3.jpg

正安县四大班子领导慰问返乡过节的农民工。  ( 黄明石/摄)



作者:唐福敬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