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谁在看电视?电视好看吗?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一次和朋友聊天,问他晚上一般都干什么打发时间。他说:看书、上网、打游戏。我问:你不看电视吗?他说:你看我有那么弱智吗?

921830548727971658.jpg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这种东西已经成为了“某种人群”的代名词。有人说电视群体是“三低一高”人群:低收入、低学历、低地位、高年龄。年轻人都上网了,电视只能留给小朋友或者40岁以上的人去看。这并不是要有意区分什么,其实隐含了一个条件:有些人要么不会上网,要么不能上网,否则恐怕也不会死抱着电视机不放的。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在“2007年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在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占总数的89.4%。”

  笔者不是专业的视听传媒分析人士,更不愿有意来区分“人群受众”,但窥一斑可见全豹,从电视剧上我们似乎可以透视下我国电视发展的现状。以下罗列某些我们现在的“处境”,不做行业讨论,期待网友分析。

  演给谁看:问过同龄人最喜欢的电视频道是哪个,多数人选择中央10套。因为除了科教探索、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还能吸引年轻人之外,太多的人已经对“不土不洋”的古装片和“倒下不死”的战争片没了胃口。韩剧、青春偶像剧虽然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它们定位人群的年龄要么高、要么低,内容取向“平庸”化。这些节目是不能满足知识和收入都稍高些的人群的,但正如广告资本家分析的那样,“中坚人群”才是广告产品的真正买单者,失去了他们,广告商就失去了利润,广告的投放便会减少,电视媒体也终将失去衣食父母。

  节目好吗:节目质量是关系电视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虽然现在观众口味提高了,再也不见“万人空巷”看电视之举,但对好作品的定义是亘古不变的。辫子古装、名著改编、呆板的肥皂剧像一场场的“视觉灾难”,总是随便换个包装就又出现在大众面前。改换表现题材虽有了些新意,但“克隆”跟风似乎会“内讧”掉整个行业。同时,“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对进口片的热爱似乎超过了国货,以至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经常会爆发关于文化侵略的争论。

  2007年最卖座电视剧非“士兵突击”莫属,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一开始并没有上央视一套黄金节目时段。一年下来,精彩、有价值、有意义的电视剧乏善可陈,有思想深度的更少。其他节目也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生硬死板、罗嗦冗长,不能满足各类型人群需要之感。

  内容同质:打开电视机,换到地方台,每个省的卫视频道除了本省新闻和天气预报外,其他节目基本一样。经常可见的现象是:这个台在播某电视剧的第5集,那个台就在播第6集。要不就“滚动播出”,一部片子在这个台播完了,两个月后发现在另一个台开始上演。剧本创作上“跟风”现象严重,一段时间抗战题材热了,满屏幕都是“八路军”的现象您肯定经历过。

  数量泛滥:从频道数目来看,近百个台的节目源可谓“丰富”,但除了中央台、各省卫视一台、市台以外,还能找到什么其他好的节目源吗?手拿遥控器,换了N多台感觉都是一副面孔的感觉很不好受。内容同质化已是缺陷,量多了到处传播泛滥就更是罪过。而且,以滥多的频道来显示“形式大好”,是不是有愚弄受众的嫌疑?

  广告拆台:为了广告利润,一部45分钟左右的片子被“拆分”成很多块,放10分钟不到就插入广告,而且广告时间甚至有超过正片的趋势。这样看完一集电视剧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不说,关键这是一种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的行为,大倒胃口之余令人兴趣全无。看电视是要出钱的,观众们乐于出钱看那么多的广告吗?

  低俗广告:这就更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看过。生殖泌尿疾病、无痛人流、鼻炎类最多,没噱头的就搞“轮番滚动”式的反复轰炸。用语也多以诱导、惊悚,甚至威吓为主。今年的“恒源祥”事件,更是让群众们领教了什么叫“电视广告暴力”。另外,电视导够节目推荐产品的劣质和名不符实,也曾经一度是媒体曝光的重点。无奈评选各大电视“恶俗”广告已是网友们最喜欢的“保留节目”。

  “数字化”了形式、数字不了内容: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江南北所有4∶3屏幕的电视机都被装上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盒子,从此大家看上了“数字电视”。但除了图像稍清晰以外,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出更多的钱去看“付费节目”,那些号称“家庭影院”级的享受我们亦无法感知。此外,付费节目有着太多的“进口货”,国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国庆阅兵”,其他节目我们孤陋寡闻。

  “娱乐”节目“愚乐”人民:这是一个缺乏人文内涵的电视传播时代。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潘祥辉曾说,在当下的娱乐节目中,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在不断地被弱化和抑制,强化突出的是感观刺激和游戏功能。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低俗的传播品位与“弱智化”、“审丑化”内容的出现。超女、快男们风光着跑过我们面前,大家看过、欣喜过,最终却走向落漠与静寂。

  网络视频的新生:与此相反,在网络上看视频却早已成为了时尚。据CNNIC最新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79.7%的网民喜欢通过网络看电影、电视,换算成实际人数即有近1.7亿人把观看视频“搬家”到了网络上,而81.26%的网友亦表示有自拍或自制节目的习惯。究其原因,网络视频内容选择的丰富多样化,观看时间不受限制,广告投放相对较少是主要原因。网友们宁肯容忍较次的图像清晰度与不大的屏幕尺寸,也不愿去忍受无休无止的“生殖疾病”广告和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内容。另外,“拍客”时代的到来和大量“群众自创”作品的上传,也增加了网络视频的受关注度。虽然国家目前对网络电视、视频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这是一个更有活力的领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可能的确已经是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大国,但似乎并不是“消费质量”的大国。量多并不代表质优,更不能说明已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制作了那么多电视剧,播出了那么多,没人喝彩想必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而且数量越多,反而越觉得是“无效生产”,资源浪费。从中,也令人堪忧我国电视发展的现状。

  然而回头来想:尽管网络发展很好,但目前电视仍然是第一强势传播媒体。它关系千家万户的信息来源与娱乐生活,“演出”的责任实在重大。尤其是电视剧,某种意义上承载了众多普通中国老百姓的人文观、价值观和时尚理念,更是不能马虎对待。

  多制作好的影视节目,分析不同类型人群看电视的习惯和时段特点,监管好广告内容,杜绝为了利益而发生的“广告恶俗竞争”,增加对节目的解读与互动,可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笔就是刀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除了中央10台和凤凰卫视这些,其他的台基本不关心!ldem55
发表于 2008-3-4 16:03:50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中央5台,动物世界,探索发现。。还有其他哪样节目。。
发表于 2008-6-17 22:00:5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CCTV12的法治报道,跟江西台晚上21:30——22:00点的传奇故事还可以,还有CCTV2的都可以,其实的都没在看
看见一个字,想起一个人……
发表于 2008-8-31 19:29:13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