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求真,中国社会打了多少折扣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2010-12-17 08:32        环球时报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尤其应当把“真”放在善和美之上,不能把价值判断作为观察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现代传媒将许多知识精英变成了公众人物,但这些知识精英的总体社会公信力也不够高,一些人对求真不够执着,不时“媚舆论”、“媚利益”、“媚掌声”,这是值得中国知识界反思的。



  中国社会崇尚“善”和“美”,却一直没形成对“真”的敬畏之心。有时为了前二者,“真”就会沦为可以揉捏的面团。这大概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材里存在篡改原著,甚至杜撰事实的内容。
  “实事求是”说了多少年,但从草根到社会的上层,这一信条经常被打上折扣。对“假”的轻责及玩世不恭取代了对它应有的厌恶及排斥,“真”有时不得不容忍一点“假”,把它当成自己的成本。
  “假”并非癌症,但也决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感冒。“假”在过去只是说说假话,但现在派生出大城市里办假证、卖假发票的网络,知识分子的抄袭,理直气壮的盗版和山寨,以及各种假烟假酒假学历。连精英中的“左派”和“右派”彼此辩论,也有很多人故意作秀,不说真话。
  一个封闭的环境容易产生假,开放的环境更容易逼出真,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带来了实现“真”的难得机遇,但机遇和现实还不是一回事。
  “真”的长远好处是不需多说的,但重要的是创造围绕“真”的利益机制,使中国社会逐渐形成求真的自觉,拒绝“假”的短期利益的诱惑。
  “真”的第一层价值,应当通过“假”的巨大代价来反证。中国社会应继续鼓励打假,事实上打假运动也是迄今“真”的最有效的护身符,如果中国没有“3·15晚会”为代表的媒体打假行动,没有几位打假人士以及有关他们的争议,这些年围绕真假的思想启蒙或许就不会发生。
  中国各级政府必须承担打假的更多责任,同时成为中国社会求真的楷模。尽管中国政府事实上承担了迄今打假的大部分义务,并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规模,但很多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显然与它们的权力是不相称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政令不断受到质疑,无论这一现象的成因有多复杂,促成改变的发生都是政府应当努力做的。
  中国知识分子尤其应当把“真”放在善和美之上,不能把价值判断作为观察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现代传媒将许多知识精英变成了公众人物,但这些知识精英的总体社会公信力也不够高,一些人对求真不够执着,不时“媚舆论”、“媚利益”、“媚掌声”,这是值得中国知识界反思的。
  说到中小学教材里的造“假”,它真正反映的是“假”对我们社会的扰乱程度。对教材进行一次清假运动看来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的根显然在整个社会。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或许做不到中国社会“24K”的纯“真”,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里,求真从未进入某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或许正因这样,这一代的中国人有责任启动一个伟大的开始。▲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