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第二辑4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二)教材
各类学校的教材,是根据各个时期的教育宗旨和学制而定。
清朝末期,按“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和“癸卯学制”,师范传习所授四书五经、国文、国音、修身、格致、算学,蒙养学堂授的课程与师范传习所相同;初等小学堂授国文、修身、历史、地理、算学、格致、英文、图画、音乐、体操共十三门;大路槽两级小学堂 的课程与初、高等小学堂的课程相同。
民国时期,根据“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和“壬子癸丑学制”,初小授国文、修身、算术、图画、手工、体操、唱歌、习字八门;高小授国文、修身、算术、图画、手工、体操、唱歌、历史、地理、自然、英语、习字十二门;中学授国文、公民(修身改的)、数学(包括代数、三角、几何)、英文、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体育、历史、地理、军训、音乐、美术共十三门;师范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美术、音乐、劳作、体育、化学、政治、习字、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共十四门。这是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正式课程标准》颁布后,才陆续对课程作的修改。女子学校授国文、修身(后改为公民)、算术、图画、体操、唱歌、缝纫、刺绣、家事、习字共十门;短期小学授国语、算术、习字、唱歌;私立豫章小学授四书、国语、算术、习字;一九四一年县城和各区乡镇小学校改为中心学校,一至四年级授国语、算术、图画、体操、音乐、公民;五、六年级增授历史、地理、自然课,民众教育馆教育股,主授识字课本,目的在于扫盲。
(三)教育行政机构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由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推行教育法令,拟定教育规章,编制教育计划,审核教育经费,任用教育人员,视察、指导和考核所属学校的工作,处理教育各项工作的问题等。因此,清末至民国时期,正安县都设有教育行政机构。
清末至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正安州设学正团于鸣凤书院(今县委职工宿舍)并设训导署于下堂衙门(今县人武部)。学正署设学正职,是管理全州教育的行政领导,训导辅之。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至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学正是贵阳府举人段绥之,光绪三十四年(一九O八年),训导是安顺府举人易振寰,直到辛亥革命。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贵州都督府政务处下设教育司,管理全省教育工作,并规定各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全县教育事宜。正安于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仍设立劝学所于鸣凤书院,首任劝学所所长为王凤翔,继之是闵仲谦、邱兆麟。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贵州省政务厅的第三科管理全省教育,正安县同时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地址在鸣凤书院(今县委职工宿舍)。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贵州省政府、除民政、财政两厅之外,增设建设、教育两厅,正安县政府仍设教育局,地址没变。先后任过教育局长的有闵仲谦、朱孔阳、邱兆麟、赵促成、陈其鑫、闵哲知。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改教育局为教育拉,直到全县解放。先后任过教育科长的有阳育之、杨承庥、杨文书、梅友松、周立孔、陈裕宽、刘云飞、周镜泉、李秉中、杨本孝等(见表二)。
(四)教育经费
据《正安县志》初稿第十一卷载,解放前正安的教育经费,清朝时期靠斗息、屠捐,民国时期来自斗息、屠捐和黉田三项。
一、        斗息。清朝道光年间,全县学堂,都是一村一寨,几家十家,或富户一室,自备束脩,儿童就读。道光十七年,知州周深任内,始办义学于县城西门,名叫城西义学,但因经费无源,不久即废。同治十一年,知州黎怀任内,在全县创设义学二十二所(城中一所,德溪里九所,三江里五所,思宁里五所,思七甲一所,周盖垭一所),除思七甲、周盖垭各一所,教师由地方自聘,款亦自筹外,其余二十所,教师由官府考试录用,所需经费,规定以期场之斗息收入支付教师束
    二、屠捐。光绪三十三年(一九O七年),知州郎承谟任内,创办高等和初等小学堂于县城,所需经费,仍使用斗息收入外,并规定以各场屠捐收入补充教育经费。
三、黉田、又叫学田。正安黉田为光绪二十三年知州陶钟茂所创设,至光绪三十二年,当时经管黉田收支的鸣凤书院斋长(由知州在生员中遴选委任)曾习九、人故乏嗣,其经管十年的契约、簿据丧失无存。虽经知州郎承谟提询其亲属,终无所获,以致黉田产业夫从稽考。旋经劝学所所长王凤翔、闵仲谦先后数载多方清查,理出头绪,另行出佃,新立坐簿。全县黉田颁布在七个区(包括道真分的三个区),年产稻谷四百四十石零四斗九升,包谷八石一斗。
以上三项,据《正安县志》初稿第十一卷载,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共计收入八万零二百五十五元,其中:斗息、屠捐收入七万零二十五元,黉田收入稻谷四百四十石零四斗九升,按当时市价售款一万零二百三十元。同年七月,正安道真分治,道真分去斗息、屠捐款一万零二百七十六元,黉田稻谷常产量四十石。
清时的教育经费,由鸣凤书院的斋长(又叫山长,由知州从生员中遴选委任)掌握。民国建立后,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内务部通令学田收入充小学经费,由劝学所掌握。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县长陈樑任内,成立保安营,而将教育经费称作保安经费,改由筹饷局管理。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县长孟时钧任内,规定将教育经费划拨独立,为教育专款,由教育局管理。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裁局为科,始改由县政府第二科即财政统一管理,并由县财务委员会具体办理收支,查到全县解放。
教育经费的支付,大约分束脩、膏火、宾兴、卷田、奖励五个项目。
支给教师的劳动报酬,清时叫束脩,由斗息、屠捐项下开支;民国时期叫薪水,由统称为教育经费的斗息、屠捐、黉田收入开支。
清时,从黉田收入支给补助童生课读灯火和每月课资叫膏火;乡试、会试之年,发给应试人员的公车费,叫宾兴;科、岁两试,资助应试人员试卷费,叫卷田;发给优生费,叫奖励。此外,就是斋长每年的脩金了。如斋长每年脩金纹银一百二十两;生员一十五名,每月膏火八百文(制钱);童生一十五名,每月膏火六百文(制钱);第月初一,一次官课(由知州亲自考试),取超等生五名,第一名奖五百文,徐各奖三百文(制钱);上等生五名,第一名奖五百文,余各奖二百文(制钱)。每月十六堂课,由斋长考试,取超等生五名,第一名奖五百文,余各奖四百文,特等生七名,各奖三百文,上等童生三名,第一名奖四百文,余各奖三百文,次取童生七名,各奖二百文(制钱);课卷钱每年十二千文,看院工报酬每年五千文(制钱)。收支余额,留待乡试、会试之年,举贡生监宾兴之用,如逢举人进京会试、殿试,另由州牧捐资作为考生观光之费。一九一二年民国建立后,黉田收入移为教育经费,这项奖学制度仍有实行,就读的初中 生,在一九三六年以前,每人每学期发给银元五元,高中生每人每学期发给银元二十元。如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陈凤梧就读国立政治大学时,仅受奖一次,得五十万元(法币),由于货币贬值,只能买一瓶钢笔墨水。尽管如此,也不经常而终止。
(五)官民同心办教育
随着变法维新,新学渐次传入。举办教育,没有廉官重视创建学校,没有教师的呕心沥血,是不可能的。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知州黎怀,用各场斗息收入,在全县建立义学二十二所,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当变法维新,停止科举,新旧学制互争图存的关键时刻,前清翰林院庶吉士郎承谟,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O五年),复任正安知州后,立即着手创办师范传习所,招收廪附生监入所传习半年毕业,为开展新学传授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三年(一九O七年),复办蒙养学堂四所和高等、初等小学堂各一所于州城,师资来源于师范传习所;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四川邛州拔龚蔚铨任知州时,又办两级小学堂于大路槽(现道真县属)韩氏宗祠。民国时期,县长陈绍端、陶汝耕先后创办女子学校于县城和安场;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县长黄群书、周凤文又先后创办正安师范、中学于城中。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县长石勋,下车伊始,鉴于正安中学教学质量不高,即从贵阳、遵义等地重金聘请大专院校毕业生王同恕、李叔森等来中学任教,并从全县教师中选拔六十人参加遵义地区小学教员署期班学习,目的在于增进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县长沈旦任内,除普建各乡镇中心小学外,又在全县各保,普遍建立国民学校,使适龄儿童都有读书的机会;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县长张礼纲任内,再办正安简易师范于县城,培训师资。这些都为发展正安教育事业,普及新学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至于经济上筹资办学也是众目昭彰的。前清道光十七、十八年,知州周溶、鲁秉礼任内,除维护龙塘寺认租和白甲窝土地出租收入以外,相继劝募五千五百一十四千文(制钱),旋知州寿元渭,下谕州属寺僧捐钱四百六十三千文(制钱)购置田产,作为黉田收入,充实办学之资;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知州彭焯痛怜考生没有桌凳,乃自己捐钱新制桌凳一百套存于考棚,以备考生应试之用;光绪二十六年,知州郎承谟,目睹考生离试场或候场之间,遭受日晒雨淋之苦,乃捐廉建立雨亭,作为应试童生休憩之所,并捐俸银五十两,资助修建公馆桥,既方便商旅,又保证生员应试往返的安全。耆庶资助办学,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正安历无考棚,知州于钟岳意图修建,苦无地基,这时县城耆民曾永寿、曾薪传二个,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主动志愿捐资,购置地基,支持修建考棚于南门(现县人民法院址),以备童生应试;三江里(现小雅区工农乡)民妇胡陈氏,心欢意悦地将自己常年产量一百余石的稻田献给公家,资助办学。官民同心,积极办学,对巩固和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学生刻苦读书,造福人类,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识有人,而至出仕。清朝道光二十年至清末试中贡生以上的七十二人(见表一);在民国时期出仕县团级以上的二十六人。他们中有的人还受到民众的好评。如《安顺文史资料》第二辑载:“郑先莘(正安县新洲大城乡人)于民国十六年、十七年担任安顺县长,创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自廉校长,招生一班,共三十多人。建两层楼房教室一栋。由于有了女子师范,提供师资,又办了女中,对地主教育是有贡献的。郑先莘任县长时,周西成主持省政,修贵阳到安顺公路。安顺负责修筑部份,如期完成,在地方又有政声,被提升贵州省财政厅长”。
(六)辛苦的教师
韩愈说:“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正安教育事业,特别是新学的传授,与娄以百计呕心沥血,含辛茹苦,蜡尽光残,为振兴正安教育事业贡献终身精力的老师分不开的。如前清文生和贵阳师范完全科毕业的闵仲谦老先生,一九O七年(光绪三十三年)即进入高等小学堂任教,连续不断,一生以教育为职业,时达四十二年,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清岁贡生郑作卿老先生自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试中岁贡后,即从事教学,并于一九O七年入高等小学堂任教,至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因病去世,教了三十三年的书;又如江珩宣老先生,一九一一年贵阳优师毕业回县后开始教堂,直到一九五O年土匪盘据正安时,仍锲而不舍地集中左邻右舍十多个儿童,在家蒙馆授以知识,一九五七年,因老去世。像这样的老师,虽然不多(见表三),但影响很好。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由成都、重庆、贵阳、遵义、绥阳等地读书回县任教的郑和周、曹受棋、李亚松、颜昌华、姜莹仙、姜凤仙、郑代兰等中师毕业生一百九十三个(见表九)和正安师范、正安中学毕业任教的教师,他们年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新学知识丰富,从事教育忘我劳动,忍劳忍怨,在抗日时期,他们不论在课堂传授新学或者在校外宣传革命、宣传抗日,人人以身作则,个个生龙活虎,讲卫生,讲礼貌,新学之风大起,一下子将塾馆陋俗扫得一干二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振兴正安教育事业,普及新知识,提高民众文化,促进智力开发,处处事事都表现了高尚的心灵和含辛茹苦的精神,不愧为为类灵魂的工程师,值得社会崇敬,人们留念。
饮水思源,历代官民同心办学的史实和为正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师,应当流芳百世,誊著千秋。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