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安地戏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直言不讳 于 2009-11-27 13:38 编辑

     11月25日清早,我借工作之便,有幸现场接触了正安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地戏,原本在心中以“迷信”而批判的观点竟然荡然无存。这不是因为担心地戏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逝去,更不是简单的相信跳地戏能给虔诚的人消灾降福。
     地戏,顾名思义,是一种演出形式,更确切的说,就是在祭祀活动上的表演,是目前在正安县流渡、谢坝、市坪等乡镇的一种民俗,家里添了人丁、或者许过愿都会请人跳地戏,目的是为给家庭带来吉祥,祈祷家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谁家请跳地戏,除了请人跳地戏的戏费,还要准备一头肥猪,一是祭祀活动的需要,二是要请上同村的邻居、亲朋好友,摆上几大桌,好酒好肉款待,一同分享地戏带来的吉祥。
     跳地戏的都是一些农民,他们在自己也无法考证的从前,通过一种师徒传承关系,把地戏一代一代的演绎至今。
     跳地戏的人信奉一个叫“川祖”还有就是“药王”和“土地”的神仙,他们认为神仙能给人们带来吉祥,驱走妖魔鬼怪,保佑善良的人一生平安,他们就是能为普通人搭建沟通与神仙交流的中间人,把神仙“带到”虔诚的信徒的面前,让信徒们聆听神仙的教诲和赐福。
     所谓请来的神仙,就是跳地戏的人带上面具后表演的神话人物,当然也有些妖魔鬼怪和喜剧性的“小丑类”人物,观看地戏的人群中会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但是,在神仙们严肃的告诫做人要“忠孝礼义廉耻”和赐福时,大人们的表情都会变得严肃而虔诚,就连看热闹的孩子也会因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在这些“神仙”面前服服帖帖而停止嘻闹,心中充满疑惑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出戏。
     在地戏表演中,神仙也好,凡人也罢,无不例外的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特别是必要的礼数是最重要的,神仙要按规定的程序迎请,主人可是要全力配合的,可不管主人如何的虔诚,也会有神仙身边的随从、妖魔鬼怪有意和无意的制造了一些麻烦,哪怕这些麻烦最终都在主人的虔诚和神仙的英明与无边的法力下得到消除,但却是不得不演的节目,有麻烦才有故事,有故事才会跳上几天几夜的地戏。
     观看地戏除了要了解戏中那些劝人向善,歌唱正义吉祥的唱词和看“神仙”比划的拳脚功夫外,还有一个看点就是那些面具了。面具是木制雕刻的,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每个面具都代表一个人物,代表围绕这个人物展开的多个故事。
     地戏面具是有表情的,是最原始、最没有遮拦掩饰的表情,或喜、或怒、或威严、或狰狞,面带笑容的面具细看好像是在开心的笑,又像是在笑尘世间可笑之人;面带怒容的面具好像是在为生活琐事而发怒,又像是为正义遭受蹂躏而发怒。面具表情的刻画十分直接,仿佛看面具就是在看自己、看人生......
       地戏终归是要收场的,我因急着赶回县城而不能完整的欣赏这出人神戏,等不到地戏结束,但却又想知道地戏更多的故事和神仙们的施展法力的结果,于是请教了跳地戏的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地戏有跳3天的,有跳1天的,视主人的财力和许愿而定。曾经有户人家为孩子许了愿,但一直无钱请跳地戏的,直到了这孩子都60多岁了,这孩子的儿子才为父辈、祖辈了这个愿;地戏最终结局是川祖骑上神龙,斩杀妖魔,驱逐鬼怪,消灾降福而结束,因戏中必不可少的有带上神龙面具,展现川祖法力无边,斩杀恶蛟的节目,所以地戏又叫“滚龙戏.”。跳地戏的人从师父那里将学到的戏文和节目一代一代的反复演绎着,换人换地不换戏,跳戏的人卖力,请戏的人虔诚,看戏的人也认真。
      知道我们要走了,跳地戏的“神仙”和主人都十分热情的挽留我们,我答应把今天我用DV拍下的地戏给他们刻录成光盘后送给他们,年轻的主人认为这种记录是一种荣耀和成就,他刚成家几年,就能为4岁的孩子请地戏,他十分看重这次地戏;跳地戏的人则希望这张光盘能宣传自己,希望更多的人请地戏和学地戏,把这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都懂得忠孝礼仪和弃恶扬善。
     回城的车上,一直与一同有幸观看了今天地戏的朋友讨论“民间文化”的甄别,地戏的鼓乐声也仿佛在耳边一直回响着。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IMG_5738_光影_1.gif
发表于 2009-11-26 19:44:4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未命名.jpg 1.jpg 2.jpg 6.jpg 4.jpg 5.jpg
发表于 2009-11-26 19:51:4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正安地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存和发扬。
发表于 2009-11-27 08:45:12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感谢所有关注正安地方民间文化的热心人,你们的发现和呼吁,是对地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更加自豪的相信,正安不愧是尹珍故里,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国小说之乡”
发表于 2009-11-27 14:01:46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发现地戏,关注地戏,传承地戏,发扬地戏
发表于 2009-11-27 19:00:04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给我们提供地戏的详尽资料,如戏词、戏规、渊源、面具及制作等,我们不敢说发扬,但可以发现和记录。
发表于 2009-11-29 11:19:03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戏的起源可追朔至原始社会的“傩(luo)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纳神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明代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基本保持傩戏网络的“地戏”。共有18坛,如今仅剩一坛,即今天的阳戏。沿续至今有600余年历史。面具,是傩戏的主要标志。阳戏非常有气势,热烈且颇具观赏性。阳戏在表演时还要展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绝活,比如赤脚“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这些绝技绝活需要掌坛大师静心秘传。
发表于 2009-11-29 15:20:50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从人物造型上看,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
1.将帅面具
  地戏中的将帅面具最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独特,又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它们均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头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分。这类面具特别注重头盔和耳翅的精雕细刻。头盔多以龙、风作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龙、凤可多可少,有头有尾,龙有鳞,凤有羽,形体有圆有扁,形态变化多端。地戏面具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龙、凤这一民族精神。有一些特殊人物,则龙、凤并用,如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其头盔有龙有凤;关羽是丹凤眼,尉迟恭也有凤眼,他们的头盔也有龙有凤。头盔的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象,二龙抢宝、游龙戏珠、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双凤朝阳、多喜(喜鹊)多福(蝙蝠)等等都是地戏面具头盔装饰的主题之一。此外,星宿和神灵也是头盔装饰的重要主题。在地戏剧本和人们的观念中,有一些人物不是世间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或神灵所变,因而头盔上刻着与人物对应的星宿或神灵以示其身份。例如岳飞、薛仁贵、盖苏文、樊梨花、薛丁山等人物就是如此。岳飞是如来佛佛座前大鹏转世,头盔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薛仁贵、罗成、马超是白虎星下凡,头盔上刻着一只老虎;盖苏文是条青龙所变,头盔刻着一条青龙。如此装饰,本来被神化了的面具表现得更加神圣了。
  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将面具多为龙翅,李世民、岳飞、薛仁贵、薛丁山、盖苏文、罗成、马超、韩群虎、胡敬德、单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将面具则多为凤翅,如樊梨花、陈金定、穆桂英等等。另外,胡须也是地戏将帅面具的重要装饰,其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如韩群虎、裴仁基、罗玉、司马超、伍云召、朱灿等等。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面具强调煞气。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豹子胆、火烧眉、 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显得骠悍、勇武、刚烈、威猛、深沉。文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人物形象显得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劲。少将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嘴的刻法是 "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显神气"。眉气的刻法则是"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
  将帅面具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头盔和耳翅的装饰以外,还特别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一般地,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武将,关羽、杨龙、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脸多为刚烈、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杨玉成和尉迟恭;蓝脸多为果敢之将,如单雄信,麻叔谋;绿脸多为怪异者,如南洋王朱灿、尉迟宝林;白脸多为英武之将,如马超;青脸多为凶恶骁勇之将,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将帅或其他偏将、副将。
  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各个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便浑然一体了。
2.道人面具
  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或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为前来助战的神仙或修道之人。他们不戴头盔而戴道冠,相貌丑陋、怪异。如鸡嘴道人,面部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被刻成鸡翅和鸡尾,一副似人非人、似鸡非鸡的形象,整个造型于怪异中显现其反派人物的奸诈、狡猾性格。其他如铁板道人、飞钵道人,形象也非常怪异,而且生动传神。这些面具既写实又夸张,着重突出其精灵之气,使其形神兼备。
3.丑角面具
  地戏中的丑角面具使用得比较多,最常见约有歪老二、笑嘻嘻、老好人、烟壳壳、眼镜先生等。最为令人难忘的是歪老二和烟壳壳。传说歪老二是朱元障远征贵州、云南时在当地寻找的内线与向导。在明军与番邦交战中,他往返于其间代为明军传递信息。其面具造型,歪嘴皱鼻,毗牙例嘴,斜眉扯眼,髻上斜插一把木梳,面部多涂为红色,也有的涂为蓝色。整个形象非常滑稽。又如烟壳壳,是近代才出现的面具。他是个受鸦片毒害的典型。艺人抓住鸦片鬼毒瘾发作时的丑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动物面具
  地戏中的动物面具主要有虎、狮、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在造型上或写实或夸张,以充分体现各种动物的头部外表特征和内有特征为雕刻的着眼点。狮与虎的凶猛、马的温驯、猪的憨厚、牛的勤劳、狗的亲近、猴的淘气,都是那样的形似和神似,妙趣无穷,让人获得动物形象美的感受。
发表于 2009-11-29 15:22:53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RE: 地戏面具

本帖最后由 直言不讳 于 2009-11-29 15:33 编辑

    贵州是全国的面具分布中心。贵州面具分三种:傩戏面具、地戏面具(军傩)和"撮泰吉"(彝族变人戏面具)。地戏面具为十四世纪朱元璋"调北征南",调三十万大军讨伐云南的元梁王,从中原带到贵州中西部大道沿线的一种汉文化。地戏脸子采用浅浮雕与缕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造型繁复多变,神态奇特夸张,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
      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木和白杨。
      制作工序为:截林,即将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剖半,即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出坯,即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一面居中竖弹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面具雏型;白面,即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上彩,即用各种有关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最后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面具1.png
面具2.png
面具3.png
面具4.png
发表于 2009-11-29 15:28:2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地戏是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类。这种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地戏又称为"跳米花神"。其演出不用戏台,而是在村中院坝里进行。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新春佳节期间,演出时间断断续续约为半月,叫"跳新春"。另一次在阴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之际,演出时间5天左右,称"跳花灯"。这种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演员均为当地村民。"开箱"是地戏正式演出前举行的一种仪式(祭祀),在黄道吉日举行。届时全体演员身着戏装将装着面具的木箱搬到戏场,焚香化纸祭奠众神,然后开箱取出面具,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将面具戴上,列队前往有关场所如寺庙、山林、河流驱邪逐疫。每到一处,燃放鞭炮、焚香化纸,村民尾随观看,一派热闹而又神秘的气氛。"开箱"仪式结束后,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扫开场"结束便开始 "跳神"。这是地戏的主体,是正戏。正戏演完即举行"扫收场"仪式:念唱纳吉逐疫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酬谢诸神,然后收拾面具装人木箱抬回家中存放。地戏演出遂告结束。

  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
发表于 2009-11-29 15:29:57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正安地戏的历史是有渊源的,请各位知情者提供线索
发表于 2009-11-30 23:23:28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