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政(8)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于 2010-2-10 09:56 编辑

(《中国新政》全文请点击链接:h-t-t-p去掉-://news.xinhuanet。C0m 替换。和0/book/2010-01/29/content_12895919.htm

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改革
    日本共同社记者盐泽长期在北京工作,一直在思考中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间的相同处。他表示,幕府时代日本锁国200 年,在世界很孤立。直至幕府末期1853年美国的" 黑船" 来到,要求日本对外开放,日本人才知道了日本很落后。这种感觉跟" 文革" 后的中国人一样。明治政府为了特别加快发展,采取了" 殖产兴业政策".这是以政府为主导培育产业的政策。明治政府打着富国强兵的口号,推动殖产兴业政策。城市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贫富差距也比较严重。盐泽说:" 中国和日本,国家的规模不同,我不知道日本的经验能不能作为中国的参考。但我觉得成功的原因最终是政治的改革和开放。明治初期各种报道很活跃,也能批评政府。自由民权运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媒体也积极报道。1875年政府发布报纸条例以便镇压。但是中央政府渐渐让步而允许组成各种政党,同意在地方建民主议会。这种情况促使1889年的全国大选举和1890年的中央议会建立。最后确立了议会制民主主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受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邀请,来广州作《解放思想与体制创新》的专题报告。面对省委、省政府300 多名厅级以上官员,这位79岁的老人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随后,他来到佛山,面对1000多名官员畅谈解放思想。田纪云在北京《炎黄春秋》发表两篇文章回忆当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网络上,网民也加入了解放思想的讨论,腾讯网一东莞网友表示:" 解放思想就应该有话语权,没有民主、人权,思想怎能' 解放' 呢?" 他的观点得到较多网友的认同。一些文章认为,民主政治、开放言论、反对特殊利益集团应该成为" 新一轮解放思想" 的主题。中国老百姓希望" 共同富裕" 起来,中国老百姓更希望" 新政" 还包括更大力度的政治体制改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经验与成功时,重点提出了:"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在此," 解放思想" 已从特定历史条件下党为实现某项任务反对教条主义而倡导的斗争手段,提升为党的思想路线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本质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那么在中国社会步入"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新时代的时刻," 解放思想" 具有哪些新内涵与意义呢?
    第二次改革:解放思想新内涵
    新时代" 解放思想" 的内涵已超越了对具体思想观念和运行模式的突破,开始转向对习惯性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及经验模式的突破。这应该说是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突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再造,更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实现的必要精神条件和思想保证。
    (1 )超越" 两极对立" 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无论是毛泽东时代或邓小平时代,尽管社会运作模式不同,历史发展任务相异,成果都很突出与鲜明,但从思想方法看都有一共同特征:将时代任务" 单一化" ,即讲政治,就出现" 泛政治化" 现象,用政治标准衡量和决定一切;抓经济,则也导致" 泛经济化" 特征的发生,甚至将GDP 作为判定社会进步的" 唯一准则".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发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不可否认思维模式层面表现出的深度" 两极对立化" 倾向,非此即彼。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思想上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则立场,可行为模式却往往表现出" 极端化" 取向?排除制度原因,从精神结构层面分析,主要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作祟。因此,在开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的过程中,必须排除和突破此思维模式的制约。" 科学发展" 要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这就须在发展中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发展的" 全面性和协调性" ;" 社会和谐" 则更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和谐" 本身就必须顾及社会各层面的利益选择和价值追求,而不能以单一的任务作为社会追求的唯一目标。
    " 和谐" 的标准与" 革命" 与" 改革" 时所具有的明确社会任务不同,其对" 文化精神结构" 的要求更有着" 宽厚与包容" 多元文化和精神的文化价值取向。因而,构建" 和谐社会" 必须首先" 超越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建构与中国前两个时代不同的" 文化精神架构" ,以形成符合与适应" 和谐" 要求的" 文化价值取向".从此意义上看,今天" 解放思想" 的任务更为深远和艰难,它已与中国文化的重构、重塑任务相重叠。
    (2 )摆脱" 解构意识形态" 的思维定式。任何国家和政党,在任何时代,都必须建构指导其社会发展的" 国家意识形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存在着" 淡化意识形态" 或" 解构意识形态" 的极端化倾向。综观1949年以来中国的两个发展时代,受" 两极对立思维模式" 的影响,或在" 政治高于一切" 的背景中形成强烈的" 泛意识形态化" 倾向,以" 国家意识形态" 取代整个社会文化," 九九归一" 式地将" 意识形态" 等同" 社会文化" ,把本应" 百花齐放" 的多元社会文化发展单纯归结为在" 意识形态" 严控下的一元文化;或在" 经济市场化" 的背景下出现全面" 淡化意识形态" 的趋向,以重商主义价值观形成对经济利益的无止境追求,以至在社会逐渐" 世俗化" 过程中,出现" 文化沙漠化" 倾向,抹杀" 主流意识形态" 的功能与作用,导致社会主流价值的严重缺失。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 意识形态" 态度,明显表露出市场化时代追求" 自由经济" 泛化出的文化特征。
    今天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除了社会阶层与多元利益的" 和谐" 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凝结整个社会共同奋斗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体系".它既是" 国家意识形态" 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渗透于社会文化层面的基本价值导向,在重塑社会主流价值信念的同时,重构民族内在的赋有时代特征的道德精神文化。使以往习惯性的依托纯" 意识形态" 的视野干预和主导文化建设的" 极端思维定式" ,或以全面" 解构意识形态" 为由抛弃" 社会主流价值" 建设的倾向,转向以社会文化价值为基本导向并与" 国家意识形态" 相互适应和相互关照的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体系,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3 )克服改革中形成的习惯性" 经验模式" 的困扰。应该说,改革近30年来,无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与干部,乃至整个社会都已形成了一套习惯性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并且前期也已多次证明这套" 经验模式" 对中国的改革与建设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任何" 经验模式" 都是时代的产物,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思想也必须相应地有所突破,从经验主义的思想窠臼中摆脱出来,尤其是从既有的" 改革模式" 中自觉地超越出来,新发展观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原有发展模式及观念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对今天新一轮改革发展而言,"解放思想" 的重要内容离不开对" 经验模式" 的超越,2008年华尔街" 金融海啸" 的冲击,导致中国实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受阻,需求萎缩,企业倒闭,通货紧缩,经济波动等更从危机的角度提示中国: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必须惠及大众,发展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发展必须走集约和节约的道路等。而这一切都需要超越前30年改革的模式,也正是基于此意义,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另辟蹊径,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第六章 中国式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已难独善其身,但在" 拯救美国" 时能否拯救自己?还是在拯救自己中拯救美国以及全世界?在美国" 危" 中能否寻找中国的"机" ?由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踏入全球化环境的时间并不长,在国际金融领域尚缺乏经验的中国,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需要解答的" 问号".
    中国式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形成脱胎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社会基本沿着经济发展的自然轨迹而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截然不同。因此,在中国式市场经济的起步与完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先天影响无疑会长期伴随着中国式市场经济,再加上中央政府的强大作用,使得中国式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浓厚的" 计划色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必然也是借助" 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机会实现私人资本的" 原始积累" 的过程。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绝对平均主义实行的是国家高积累,个人低收入的政策与制度,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富的积累与分配,开始由国家向地区和私人倾斜,因而也就难以避免在" 再分配"中的财富分化,中国也就无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重蹈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 弱肉强食" 残酷竞争的覆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 基本旋律" ,其外在表现就是让" 资本" 快速向一部分私人倾斜,这多少带有" 资本原始积累" 的含义。
    大体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机制开始建立,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在短短的20余年中掀起了几轮高潮。更由于中国式市场经济" 脱胎" 于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全过程中就始终难以避免"资本" 与" 权利" 、" 市场" 与" 政府" 、" 商人" 与" 官员" 等等数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也就不难洞悉" 权力" 是如何转化为" 资本" ," 资本" 又如何借"权力" 发展,更不难发现" 市场商人" 与" 政府官员" 借助" 权力寻租" 以实现" 资本原始积累" 的各种情形。而这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政治代价与社会成本,使人难以忘却。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