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 正安桃花园寻芳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喻莉娟的博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出世以后,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试图寻找现实中的“桃花源”。湖南的常德、新化、桃江、湖北竹县、重庆酉阳,甚至张家界和江浙的一些县市都在声称拥有“桃花源”原址。“桃花源”到底在何处?毛泽东有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那不过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之邦,哪里需要我们去认定一个真实的原址呢。其实,在中国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如桃花源一般远离尘世幽僻静美的地方是很多的。这次到正安采风,我就亲身感受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桃花园”,它当然不是陶渊明散文中的“桃花源”,但只要你来到这个神奇美妙的地方,你就会觉得,那千古传诵的“桃花源”,就是这里。
从县城行车八十多公里到了“桃花园”的所在地——市平乡,一到市平乡,就了解到,这里的非物质文化很多,古盐道、市平花灯、市平辣椒、市平豆腐果……,“桃花园”只是市平的一个风景点。市平是正安县最远的一个乡,连接务川县的交界地,曾是川渝黔古盐道上的重要集镇,老话说这里是“能买买不到的东西,能卖卖不掉的东西”,可见这里当时的商贸之繁华。一路走来,真是山青水碧,高山流水,平畴远风,良苗怀薪。我们访问了申家寨,考察了申佑祠;调查了横旦山,鉴赏了乳祖墓;感受了大自然的杰作——龙桥、龙阁、龙洞。其感受用“惊叹”一词怎能表达。从龙桥飞阁出来,大家感慨地说:“怎么王母娘娘的盆景竟掉在这里了!”这时,离我们规定回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应该往正安县城回赶了,还有80多公里路呢。
但给我们带路的韩副乡长,却不停脚地往前直走。他要带我们去穿桃花洞,看桃花园。他对我说:“桃花洞我去过,应该不远了!”这位年轻的韩副乡长,原来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刚竞争上岗做了乡副书记。不知是他工作的执著,还是做惯校长的文化精神,他不甘心放弃桃园行。他一路打听,一路还不忘做他的乡下工作。走过一个人家户,他就打招呼:“赶快把你家门口坝子搞好,还缺水泥,就到乡里去要一点,就说我说的!”“那还不好!书记这是要去哪点?”“桃花洞!”“桃花洞,这两天涨水,怕是淹了!”但我看韩书记还是执著地走,走得那么快,走在我们前面好远了,还在积极地走。我才知道,人们常说乡干部是“田坎干部”,成天都在田间地头跑,他们的实力别的不说,两条腿就足见工夫,信然。
路虽走得急,但一路上庄稼长得十分爱人。正是收苞谷的时候,站在地里的一个个饱满上颠,红缨变黑;收回家里的一串串挂在屋檐上,一排排树立在门槛下,金光灿灿;田里的谷子正浆饱待黄,弯腰驼背的惹人喜爱;惹人喜爱还有那农家房前屋后的南瓜,它也抢着进入这收获的季节。这里的南瓜十分奇特,好大好长,像个巨型的不倒娃,或躺在道路边,或挂在屋墙上。据说这里有一种南瓜,奇特之处是吃的时候,从它的下部砍一截去吃就行了,不用把一个瓜全摘下来,过两天砍的部位又长好,它还是自然地生长,故得名“砍瓜”。
忽然,韩书记在前面大声喊,“找到了,找到了!”一片金黄的稻谷田边,一座山脚下,突然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坎,坎上弥漫的灌木丛中,陡然有一个洞,洞口不大,直径也不过两三米,洞里有一股水流出,水不大,但清清地汩汩不绝。这就是我们费力寻找的桃花洞?
这时小韩书记一边弯腰往洞里走,一边介绍:这个地方,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记载完全一致,现在洞口很小很黑,但出口却很敞亮,穿过洞,就是桃花园。你们都熟悉《桃花源记》,我不能不带你们来!
我们相扶着进了洞,洞窄而黑,直径也就两三米,对面不能见人,我们都摸出手机,摁亮屏幕背光,慢慢地走过一个弯道,突见前面一道光亮,远远地,可见出口,这时山洞的空间也开始变得很高,少说也有一二十米。正如《桃花源记》所描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整个洞长一百多米,出口很大,几十米高,四面是绝壁高崖,洞上是参天的古柏,春夏之交常有野鹤栖息,故此地有“古树栖鹤”之说。一出洞口,天地顿宽,一个大坝展现在眼前,一条小溪绕村而过,亦如《桃花源记》所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房屋依山傍水,多为杆拦式木屋。村里长满了桃树,故名“桃花园”。韩书记给我们介绍,寨子里的人邻里友好,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尊老爱幼,是典型的“和谐社会”,与《桃花源记》里面描述的情景亦完全相似。
这时,正巧有两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走来,说是要出去赶市平场,我赶忙来了个“现场采访”。两位老人告诉我,这里桃花多,所以小地名叫桃花园,洞叫桃花洞,又叫大阡洞。“阡是那个字?”“‘岩箐’的箐。就是桃花洞出口的那一壁大崖箐。老人们说的‘古树栖鹤’就在那里!”看来,是地名在当地口传中,读音发生了变异,“箐”读为了“阡”,这在古汉语中,叫“一声之转”,常有的语言现象。我见他的回答,惊叹地说:“你学问好嘛!”他笑而不正面回答我,又说“我们这里多姓黄,300多户,仡佬族。在清乾隆年间从江西临江府迁来这里的。在没修路以前,我们赶场都走桃花洞,现在修了公路,一般都走大路了。但有时要抄近路,或者要到洞那面做农活,就还从洞中穿过。”
当我问他们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没有,他们说,“听老一辈人们说过。”说到这里,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屋里喝杯茶,这又正是《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之举。但人家是要出去赶场,而我们更没有时间,忙说:“谢了,谢了!”两位老人见我们没有时间,遗憾地笑着招招手,往村外摇摆而去。
这就是我们在匆忙之中见到的正安桃花园,听说小韩书记就是本方人士,再看着含笑而去的两位老人,我想,“桃花园”,虽不是“桃花源”,但当你身临此境,你会觉得,“桃花园”,就是“桃花源”。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