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地名溯源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黔北商贸古镇安场,古为土人所居之地,开发较早。根据史籍所载,今安场镇驻地于清雍正初年已初具规模,其地域文化除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外,更具商贸文化色彩。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地名历经“安四溪”、“安顺场”、“安场”、“巩盘镇”、“安常”等演变。溯流探源,了解安场地名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贵州历史文化名镇的认识:
  “安四溪”——源于四溪环绕,安居于四溪之中。“安四溪”处于北东向的安场向斜内,北面有马鬃岭,东面有东山梁子两条山脉,形成两面高,中间低的丘陵坝子。最初这坝子全为水草丰盛的沼泽所覆盖,两面山脉森林茂密,四周流水潺潺,是远古土著人打渔狩猎的好地方。经过不断地繁衍开发,平坝一带人口汇聚,耕地逐渐增多,岩扁一带,茅草房、土墙房栉次鳞比,成为人口较多的聚居地。坝子四周四条溪流环绕:北部凡溪河缓缓东流;东部小黎溪流水潺潺;南部的桥溪河则汇聚五汇水等奔流湍急;西部的黄桶溪曲折迂回……这四条溪流为生活在坝中的人们带来福祉——提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使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人们聚集生活在四溪之中而安,故名“安四溪”。
  “安顺场”——顺祖山山脉(高山寺)兴街建场,寄托了人们祈求顺达的寓意。按“阴阳五行”说,场西面高山寺为“祖山”,山脉下半山为“父山”。高山寺面向安场中心呈中轴线直下,场依顺“祖山”设“父山”山麓。有言道:“要得人丁千千万,重重叠叠上顶峰”。人们认为在这里兴场建市,有利于场市的兴盛、人脉的汇聚、生活的安康。此外,此地名亦取自成语“安常处顺”(又作“安常履顺”)前后一字,“安常处顺”出自《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大意为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这或许也是“改土设流”政策实施后,官府的企望,人民的祈盼。明万历年间“改土归流”,故将“安四溪”更名为“安顺场”。
  “安场”——源自“土能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居之则安,故名安场。安场依顺“祖山”(高山寺)兴建,场所设的 “半山”山麓,谓之“父山”。从场中向东远眺,从冠子山至滥坝子、小黎溪、下家沟、五马桩等,为安场街上“案山”。根据阴阳五行之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申金、北方壬癸水,中间(安场中心)戊己土”。从安场“东南西北中”的地形地势看,安场场中心属土——“土能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居之则安。民国初年又将“安顺场”改名为“安场”。
“巩盘镇”——寄寓了人们在兵荒马乱年代对社会稳定的渴求。清末至整个民国时期,安场镇面积仅0.5平方公里,且为城墙所囿。非县城中心镇建城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安场在历史上作为商贸集散地的重要地位。随着商贸的发展,外地迁来定居的、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商业兴旺,市场繁荣,成为黔北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由于安场地势开阔,处于坝子中央,时常遭受兵匪侵扰。在清末民初匪患频繁的年代,富绅商贾修筑城墙以自卫防护必然会提上议事日程。城墙北至今新仓库,南到八圣宫,东至艾家,西到荷花池,呈椭圆形,长约2000米,高4米至6 米,宽2米。城墙共开四门,有八个角(即炮台、堞楼)。东为“艾家营门”、南为“上营门”、西为“水溪营门”、北为“下营门”。上下营门门洞上均有卫语(即横批)。上营门为“拱辰延贵”;下营门为“安如磐石”。四门白昼开启,夜晚关闭,且设有更夫、巡逻队,以保护居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拱辰延贵”出自《四书》:“为政以德,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拱辰,指四方归于一处,比喻众山都朝拱这龙脉。延者,地际也;贵者,谓之地位高。《荀子·正论》曰:“下安则贵上”。“安如磐石”出自《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大意为为名的人、为利的人不来攻打,为发泄怨恨的人也不来攻打,国家就安如磐石,寿如天上的旗翼星宿。在使用习惯中,“安如磐石”和“坚如磐石”都表示“象磐石一样不可动摇”,有时可通用。但题批者不用“坚如磐石”而用“安如磐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场文人字斟句酌的严谨文风:坚如磐石偏重于“坚固”,而安如磐石则偏重于“安稳、稳定”。民国20年, “安场”又更名为“巩盘镇”。由此可见“巩(拱)盘(磐)”之名各借用上下营门卫语谐音一字,寄寓了人们祈盼“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安常”——“固定不变的是安”,寓意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前夕将原“安场”的“场”改为“常”,定名为“安常”(今安场镇驻地仍然称安常社区)。虽一字之改,且字形异而音韵同,也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更名更加强调了“安”:常者,固定不变之义也。成语有“安常习故”,谓习惯于成规。廖仲恺曾曰:“诚以人民安常习故,生活安定则心境安定,乐也随之……”(见廖仲恺:《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人们希望安稳、稳定的生活固定不变,希望的是长治久安。只有长治久安,才会带来安场商贸的日益繁荣,才会带来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
  以上众多地名,人们习惯于称“安四溪”、“安场”、“安常”。作为政区,一般称“安场”;而作为集镇除称“安场”外,人们仍习惯于称“安四溪”、“安常”;地方典籍中这3个地名也曾交替使用。
由此可见,安场地名虽历经安四溪——安顺场——安场——巩盘镇——安常诸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安”(我们从巩盘镇地名的由来也可看出其中隐含着的“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正是这“安”促使了安场商贸的兴起和繁荣;政局动荡、兵荒马乱也曾使安场商贸一度萧条。历史文化名镇安场的地名更迭演变,说明了政治与经济的作用与反作用,也说明只有稳定、只有民安,才能促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才能促进经济的日益繁荣,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作者:黄明福)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