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现的宽景之美——看贵州文化富矿的新开掘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文化发现的宽景之美 ——看贵州文化富矿的新开掘   锐棱砸击法这样一种原始时代的先进生产技能,便始创于长期被忽视的贵州高原。论及石器时代的历史时,言必称“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黔西县观音洞遗址所展示的文化,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被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奠基人裴文中先生誉为:“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一方面,贵州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贵州作为省级行政区迄今不到600年,如果说贵州的过去是“蛮烟瘴雨”的蛮荒文化,那么,那只是暂时的掩埋和湮没,如今,这个充满活力的乐土,正抖掉身上的沙尘,展露出丰饶身姿。
  贵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历时两年余的贵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工作的结束,截至2010年3月,全省初步调查登记共发现新文物6793处,远超原有4825处登记在册文物,我省文物数突破1.16万处。
  每个新发现都是历史的一个切割面   “香飘溢金盏,佳酿重茅台。”茅台酒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余年而弥珍。
  茅台酒的神秘,人们希冀于在其经久传世的酿造器皿和工艺中找到密码。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麻勇斌认为,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作为茅台酒的原产地,是茅台酒及其文化的实物载体。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有粮仓、曲药房、窖池、烤酒房等基础设施,加上后来国营茅台酒厂时期修建的各类酿酒厂房共计十处。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先后三次分别建有“成义酒坊”、“荣和酒坊”和“衡昌酒坊”,1951年由政府统一接管,更名为“仁怀茅台酒厂”。后随茅台酒厂不断扩建,又修建了踩曲房、石磨房、酒库等,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酿酒工业体系。
  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工作的完成,贵州目前已发现岩画20多处。岩画是将各种图案和符号描绘在石崖上的艺术,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某种原始仪式的遗留。贵州岩画可分涂绘和凿刻两大类,而以涂绘为主,又以红色颜料涂绘者为大宗。龙里巫山岩画是我省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的地点之一。
  巫山岩画分布于南明河上游峡谷的崖壁上,有牛、马、人、鹿、鸟、抽象符号等个体图案近300个,其内容涉及舞蹈、放牧、圈养、骑马、牵牛等。抽象符号数量较多,有点、云梯形、田畴形图案等,年代约在宋明之际。省博物馆研究员蔡回阳等专家将其作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申报单位,认为巫山岩画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民族特征,是少数民族同胞精神历程与生活样式的特殊而真实的记录,对研究贵州古代民族史、原始巫术、艺术史、社会生活史、动物生态学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商贸在历代贵州均不发达,其历史踪迹更是难觅,但此次在六枝特区岩脚镇发现六枝羊场近现代商贸建筑群。岩脚是一个在清代逐渐形成的商贸古镇,时称“羊场”。在羊场集散的物资以盐、丝绸、布匹、烟土和日杂用品为主,其中盐、丝绸、烟土数量最大,盐号多达七八家,永昌号最为著名;马店十余家,唐家马店规模最大。著名实业家龙幼安在贵州首开烤烟种植和烤烟销售记录。烟土销售利润每年多达数十万银元。镇内主街道东西走向,有和平街、新华街等三条主街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典型的有永昌盐号、龚家药铺、唐家马店等,镇南端为实业家龙幼安住宅和办公场所。
  位于黄平县重安镇的重安江水碾群不仅是重安江上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它还保留了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信息。水碾群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设重安长官司,弘治元年(1488年)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大量屯军涌入,带来中原各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他们利用重安江上隆起的沙洲大规模建造水碾,取替土著居民仍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
  重安江水碾群选址考究。此段江水被沙洲从中剖开,形成南高北低两支河道,高差为1.12米。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力足以使水轮旋转并带动滚轮工作。余水汇入北支河道。
  重安江水碾群规模宏大,明末为其鼎盛时期,共有40余座。水碾群现存碾房19座,沿沙洲“一”字顺江排列。雨季,碾房草棚常被洪峰卷走,但沉重的石滚轮和藏于沙洲腹部的水轮却安然无恙。目前仍有13座正常使用。
  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历史文化内涵,为贵州增加了厚重的历史砝码。我省史学家范同寿认为,这些既存的文物被发现,大大增进了我们对贵州历史文化厚重度的认识,也将促使我们对贵州历史文化进行再认识,对贵州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前景,进行重新或者说更深入分析评估。今后,随着对新发现历史文物展开系统和深入研究,贵州历史上的一些断链,某些一直未解的历史谜团,有可能得以接续或解开。
  对既往尘封历史的一种敬畏   省“三普办”副主任陈顺祥介绍说,第三次文物普查借鉴国际上最新文化遗产类型学理念,将过去曾被忽视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水下文化遗产、商业老字号等文化遗产品类纳入普查范围。普查成为当前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送进各级政府和千家万户。
  被列入新发现的万山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包括机选厂、冶炼厂、科研所、苏联专家楼、科学文化中心、大礼堂、劳动服务公司、湘黔汞矿公司旧址、医院、粮店、商店、小学、技校、生活服务公司、职工食堂大楼、职工宿舍楼等,这些建筑内保存有勘、采、选、冶的技术资料、设施、设备及生活设施,是万山汞矿遗址的延续,呈现着汞矿工人的生活情景,承载着贵州工人、乃至中国工人的工业情结。
  站在始于秦汉时期,后被英法水银公司采用机器凿孔、炸药爆破开掘得满目凄怆的黑硐子采矿遗址前,面对小青瓦屋面的“三合院”式苏联专家楼,穿行在有时只能躬身前行的矿道内,所到之人除了感受万山汞矿是中国最早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万山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这些历史标注外,不能不怀想当年矿工的艰辛与智慧。我省相关专家在其价值评估上书写下这样的话:万山汞矿是研究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和标本,特别对研究中国当代工业规划布局、工业建筑修建技术及工厂公共建筑风格之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实物见证。
  万山汞矿开采始于秦代,唐宋始见诸史籍,在宋时朱辅的《溪蛮丛笑》、明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民国时翁文灏的《中国矿产纪要》和德国地理学者李希霍芬的《中国》等史籍中均有记述。万山汞矿是我国开展汞工业最早、规模最大的汞矿企业,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1950年,国家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资金(含技术改造资金),经几代人努力,将一个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工艺原始、生产落后的旧矿山建设成一个设备优良、技术领先、机械化程度高、年生产能力超千吨的现代化大型稀有金属矿山;汞矿共取得科研成果百余项,研制的电热蒸馏炉在经济效益、能源消耗、三废排放三项指标中居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因矿源枯竭,汞矿实行政策性关闭。矿枯了,厂关了,但人们的历史记忆都保存在万山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的每一处细节中。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它的经济功能,经济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取向。将汞矿工业建筑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申报单位的历史、文化专家们认为:“万山因汞矿而兴,因汞矿关闭而失去了经济支柱,万山也将会因汞矿遗产而再次崛起。”万山特区文体广电局局长张小辉介绍说,每天都有不远万里来万山汞矿遗址游览的游客,对工业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万山转型的希望。
  走进三联“大跃进”炼钢炉群,如同走进一段历史长廊,半个世纪前的重要瞬间,如同星光闪现。
  三穗县款场乡三联村下寨组高门楼坡王承波、王承明、陈宏怀的自留地里,还保留着呈圆柱体形状的炉群。当地人介绍,全国各地都在搞大炼钢铁时,1955年春这里的炉子开工修建并投入使用,1958年炼钢达到鼎盛时期,炼钢人数最多时达到1万余人,1959年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三联是三穗县主要的大炼钢铁基地,炼钢炉最多时达到50多个,其中8米高的有4个,大多数是3米多高的炉子。该炼钢炉群是黔东南地区惟一保留的“大跃进”炼钢炉群,也是我省为数不多的炼钢炉群。
  三联“大跃进”炼钢炉群现保存有7个炼钢炉,自东向西呈“一”字形依次排列,总长27米,宽3米,占地面积81平方米。问起当地人保留此遗址的初衷,他们觉得这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对于违背自然规律、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盲目冒进所造成的人为灾害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从新发现看文化遗产理念嬗变   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法律内容,我国文物保护已逐渐形成多层次保护体系。随着国际遗产概念的扩大化、深刻化和全球化,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词写入官方文件。
  近几年来,文化遗产理念认识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由原先的文化要素向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结合的“文化景观”保护方向发展;文化遗产由原先的“静态遗产”向“动态遗产”保护方向发展;由原先的文化遗产点、面保护,向“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由原先重视“古代文物”和“近代史迹”向兼顾“20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保护方向发展。
  汽车沿着公路一路奔驰……记者踏访铜仁市瓦屋乡的客兰寨古建筑群,它就是此次评选引入“文化景观”概念的实例。老寨子,新发现,寻找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生活,于是,客兰古寨从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16万多处新发现中飞身而出,成为当年全国147项重要新发现中的一处。
  客兰寨人为了祈求理想的居所,沿山势、水势,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手法修筑自己的家园,沟通内外的空间,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既有山之静谧,又有水之灵动。参与评估的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翁家烈等专家认为,这里的民居建筑群以及宗祠中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西南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武陵山区民居建筑选址的典型代表,还是研究明代军屯与文化传播和社会变迁、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
  经过此次发现和研究,客兰寨阳戏还是原始傩文化中以讨好神灵为主的阴戏向以娱人和纳吉为目的的阳戏演变的分水岭,是研究锦江流域“傩堂戏”、“阳戏”等文化因子的基地。傩戏又分为阴戏和阳戏,由于客兰寨阳戏与其他地方阳戏相比更强调娱乐乡民,且讲究舞台艺术,已经呈现戏剧表演的雏形,已经由酬神衍变到涉足文艺领域。文化戏剧专家发掘认为,“阳戏”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以及医药学等许多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
  由原先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向兼顾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也是此次文化普查的一个转向。
  始建于明代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整个工程系统也称得上是布局合理、设施简洁且功能完备,除灌溉外还有供水、排洪、水力利用等效益,可以满足丰水与枯水期的引水、水量调节等功用,使鲍家屯具有便利的农业与生活用水、粮食加工等条件。
  延续了六百年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由横坝、顺坝、高低龙口、水碾房和石桥组成,采用“鱼嘴分流”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使村落周边不同高程的2000余亩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完好,绝无刀劈斧砍的痕迹,尤其是小青山脚下的回龙坝采用在水利工程较少见的S形坝,不但降低了洪水的冲击力,降低了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极具美感。加之村落入口处江南神韵的“水口园林”,达成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园林、村落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清心淡彩的水墨画。
  由原先“物质要素”向兼顾“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相结合的保护方向,也是此次文化遗产的一个新趋向。
  被称为造纸“活化石”的小屯白绵纸,工艺流传于贞丰县于小屯乡龙井一带。据传清咸丰年间,皮北兴之父到安南学习造纸技术,回小屯后开始建槽造纸,此后通过师徒、父子口传心授,使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延续至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合荣等专家认为,白绵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的杰出代表,生产要经过泡料、蒸料、洗料等72道工序,工艺自然天成,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价值。
贵州日报     记者 黄蔚


以文会友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