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走进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
黄明福
    安场距正安县城仅14千米,古今均为县(州)城卫星乡镇、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安场是北下重庆、四川,南上遵义、贵阳,东达印江、湖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川、湘输入之盐、布、纸、糖及县(州)内输出之丝棉、油桐、山货等的集聚中心。其特殊的交通地位,安场成为古黔北沟通巴蜀、荆楚的重要交通要道;成为衔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地理纽带。
    走进安场,徜徉于古镇老街,大量明清时期建筑遗存映入眼帘:它们以封火墙相隔,栉次鳞比,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镇老街不到一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民宅、八大庙宇、四大盐号、四大商号、七贤茶社、五大药堂、裕安工厂以及善堂、烟馆、烟墨作坊、客栈以及各种商铺等诸多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星罗棋布。正是这些古建筑遗存,2009年9月,古镇安场成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详实地记录了新中国诞生前安场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概貌,突出了安场商贸文化特色。阅读书中的“溯源寻踪”、“历史烟云”、“古镇商贸”、“社会百态”、“民俗风情”、“人物春秋”等部分文章,犹如翻开尘封的历史,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我们眼前;渐行渐远、早已淡出我们记忆的历史跫音,仿佛穿越时空,渐次清晰地迎着我们走来……
    正安古系珍州,宋《太平御览》曰:“珍州夜郎国,古山僚夜郎国也。”唐夜郎县、夜郎郡治所均在今正安县境西北(见莫俊卿:《漫谈古夜郎》,《文史知识》1982年第9期)。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场古镇远古的生动画面:东西两面崇山复岭、箐密林森;四周溪流蜿蜒曲折,或奔腾急湍,或流水潺潺;四处泉水星罗棋布,或汩汩涌动,或叮咚入耳;中间的丘陵坝子灌木成林,水草繁盛……山林中野兽出没其间,灌木中鸟雀鸣跃于上,水草中蜂蝶翩翩起舞,溪流中鱼翔浅底悠闲嬉戏……山清水秀、生机盎然。土著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依山傍水,打渔狩猎,繁衍生息。农耕时代,先民垦土辟田,刀耕火种,自给自足。随着以物易物交换的出现,这里成为人们交换的集中地。明万历年间,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集市。
    光绪年间,川、陕富商在安场开设“宝兴隆”、“义益号”、“天全美”、“大生美”四家商号,垄断了正安、湄潭、凤冈等县民用食盐;民国初年,川商数十人相继结帮在县经营食盐,在安场设立的栈号多时达20余家;1943年“志诚”、“六合居”、“合力”、“汇丰泰”、“协商”等商号相继在安场开业……
    通过商品进出交换,安场古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种类日益繁多,成为黔北以盐业、棉布业、黄丝业、油脂业等为重点的商业重镇。外地客商源源不断涌入:槐帮、桐帮、江津帮、石角镇帮、南川帮以及印江帮等,相继入驻安场。形成了“八大号”,即恒心号、宝兴号、六合居、七贤茶社、庆生恒、志城运输堆栈、汇丰泰、合力商行。产生了“八大肥”、“二十四个眯眯肥”。安场商人商业意识浓厚,经营方式灵活,或集股设号,或坐店批零兼营,或沿街摆摊叫卖,或下乡赶集推销,或走街串寨收购贩卖;古镇附近农民也多数“半年经商半年农,一生不富也不穷”。
    安场古镇处于坝子中央,时常遭受兵匪侵扰,从“历史烟云”的描述中可以想见“战云连安场”、“火烧安场”的劫难以及“神兵来了”的惊恐。富绅大贾修筑城墙,组织护商武装,以自卫防护成为必然。非县城中心镇建城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城门白昼开启,夜晚关闭,且设有更夫、巡逻队,以保护居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1930年,安场商人出资招募,成立保商队,由川帮商人高隐达为保商队长。保商队拥有100余人枪(含手枪队),武装护送商品运输。这些举措无疑营造了较好的经商环境,使安场商贸日益繁盛。1939年,安场筹建了油业、盐业、黄丝业、山货业、屠宰业、旅栈业、医药业、布匹业、陶器业、手工业、面粉业、纺织业、炮烛业等13个同业公会,拥有会员近600人,并组建了“安场商会”。
    随着商贸古镇安场的日益兴盛,各地客商涌入,各民族风情在古镇交互融合,巴蜀文化、湘楚文化与仡佬文化交汇碰撞,其地域文化除具地方文化特色外,更具商贸文化色彩。历史的安场古镇,在不到一平方千米的古镇就有近10座庙宇,有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山西会馆万天宫、四川会馆川主庙,更有独特的以网罗各籍商贾的八圣宫。还有遍布大街两旁的茶馆、酒肆、烟馆、赌馆。在这些场所会聚、休闲、娱乐,通宵达旦,人来人往。逢节庆日或大户人家红白喜事,傩戏、川戏、龙灯、花灯、车车灯等游艺活动夜以继日。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两旁檐灯初上,茶社或会馆中的说书、唱戏,折折精彩,时而传出人们的阵阵喝彩;檐灯下人群三三两两,或高谈阔论,或浅酌低呤……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热闹繁华,实不亚于大都市。该书生动地再现了商贸古镇昔日的繁华,使我们看到伴随商贸的兴盛,教育、医药、文化长足发展;也窥见了富商大户之间的合作与争斗;更透视了小市民的挣扎与抗争。我们也从安场烟馆乌烟瘴气中瘾君子的一双双呆滞的眼神里,从赌馆里输红了眼的赌徒声嘶力竭的喊叫中,从茶馆里形形色色的茶客天南地北的胡侃漫谈中,生动形象地折射出特定年代的畸形繁华……
    拂去历史的烟尘,安场古镇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诸如“三月三抢‘梓潼’”、“八月十五送瓜”、“打耗子落窝”等纯朴而又热烈;独具民间风味的名特小吃,“椒麻鸡”、豆腐干、“羊油茶”、“空心肉丸汤”等色香味俱备,令人垂涎如滴;引人入胜的奇闻逸事,委婉曲折、哀怨凄凉,令人浮想翩翩……
    伴随商贸古镇的兴起和发展,古镇安场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人物。“翰林郑文遇”、“积善修德的冯辅元”等历史人物,给人以启示;“中共地下党员彭武荣”、“封建叛逆新女性李亚松”、“英年早逝的陈体泉”等令人永远尊敬和怀念;“保商‘司令’高隐达”、“‘国大代表’王作鹏”等人则人格多重,功过混杂,莫衷一是;“‘黔北纵队司令’陈继虞”等人则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今日之安场,东抵格林镇,南连凤仪、瑞溪两镇,西接碧峰乡,北邻杨兴乡和道真自治县三江镇,全镇国土面积147.9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及138个村民组。历史的安场曾辖今道真自治县三江、刘家湾等地和今新州镇、杨兴乡大部分地方以及今碧峰乡等地。《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所载史实大多以安场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包括今碧峰乡,即原安场区所辖地域。
    今天的安场商贸古镇,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百业兴旺、市场繁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安场商贸犹领风骚,有川客(正南公司),有来自新疆、西藏、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客商。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安场买得到;别处卖不了的东西安场卖得了。安场被称为“小香港”。1986年,安场古镇新建一条外环新街,改建一条“十字”街,新建经贸市场和农贸市场。1995年,安场镇列为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重点镇;1996年,列为全省23个省级建设镇;2003年,省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明星镇;“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将其纳入“一城两镇建设规划”。形成了驻地约二平方千米城镇建设规模,城区人口拥有1.2万人。207省道环绕安场,又一条外环新街已初具规模……
    安场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围鼓座唱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仡佬族傩戏、高台舞狮、咂酒制作技艺、薅草打闹歌、哭嫁歌、吃新祭祖及竹琴等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许多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使我们回首望去,安场古镇厚重、多彩、独特的商贸历史、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在黔北乃至贵州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掩卷沉思,放眼未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商贸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还应该有深刻的反思;我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祖辈先贤辉煌灿烂的成就,还应该包括我们深沉的自省和不懈的奋进。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受益匪浅,谢谢发帖
发表于 2015-11-3 08:47:33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