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汉儒---尹珍轶闻逸事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x
邱仲书
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敛(即今正安县)人. 东汉桓帝时学者,曾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等职。后人称“汉儒尹先生”。据华阳国志及后汉书记载,“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真,毋敛人。”“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之一,是贵州最早的著名书法家。今正安县新州区毋敛坝之尹珍务本堂,就是他当年讲学的场所。尹珍虽已辞世一千八百余年,其功绩永垂不朽,世代流芳,他的奇闻轶事到处传诵。尤其在他故里------正安县境内,有口皆碑,这里选录数则,以飨乡人。

古树传奇

在正安县新州区毋敛坝尹珍务本堂对面的杨东山上,有一棵古老的柏树,至今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树干粗达四大抱,树高五六丈。由於耸立在高山顶上,正安、南川毗邻数十里都看得见。据说,此树是尹珍先生亲手栽的。那是尹先生远游中原求学,学成,途经四川,返回乡里,自己背负书笈行李,长途跋涉,攀登毋敛坝对面的杨东山时,正逢雨天,山路崎岖,泥泞难行,便随手在山下折了一棵小柏树拄路。登上山顶休息时,信手将小柏树插在地上。这时乡亲们见尹先生出外求学归来,格外高兴,纷纷上前迎接,帮他扛书笈,搬行李。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到了家里。后来,发现这棵拄路棍,生根,发芽,长出了枝叶,原来把手处有个杈,后来长出两股大桠杈,双杈向外开展,像把大圆伞,乡人称之为“团团树”,闻名川黔,曾有团团树影映重庆太平缸之美传。

这棵古树千余年来,一代传一代,越传越奇:一说“汉儒尹珍亲自栽,文明风水启后代”,它是“文人宝盖”;一说“山中难找千年树,古树长青寿命长”,它是“长寿树”;一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柏柏成荫”,它是生命的强者,是棵“保安树”。因此长久以来,哪家小孩子多病,遇灾遇厄,都去祭拜这棵古树作“保爷”。它的“幹儿子”据说至少不下一千人。逢年过节,树前焚香化帛,献酒献茶,虔心祈祷,满地香烛纸灰,枝头挂满彩花彩红。千百年来,人们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在树杆上钉了许多铁块、铁钉,视为“神木”。所以虽在大炼钢铁时代大砍树木,文化大革命当中破“四旧”,也没有人敢砍它,只好扬长而去。此树像尊巨神巍然屹立于山巅。

财门妙联

道真先生在新州务本堂讲学时,不但授课认真,教学有方,而且十分爱护学生,关心百姓疾苦。据说,他有一位学生信在毋敛坝西面的六池岗附近,不知为何十来天未去上学。尹先生为了了解情况,特别去查访。去到了他学生家门前,只见门户上锁,还贴上封条。邻居告诉他,因为旱灾,他的学生家欠下朱家财主租债,折合谷子四石(音担),还不起,被迫以房屋拆抵,全家搬入岩洞安身。等尹先生赶到岩洞看望时,那个学生全家老幼泣不成声,细诉苦情。尹先生心如火焚,十分愤慨。当即安慰学生全家说:“莫悲,莫急,待我回去设法为你家还清租债”。凑巧,朱家财主新修一道财门,已经竣工,定期举行落成典礼,急着要书写一副醒目的对联,听说尹先生入村,即派人拦路迎接。尹先生一听心中暗喜,为学生报仇雪恨,机不可失。他漫步进入朱家客厅,财主以礼相迎, 接着便道:“久闻先生善书善对,恭请为新建财门赐一墨宝,联中须‘财门’二字。”尹先生答道:“书联作对,并非一日所学,一字值千金,你当知价?”财主问:“要多少”?先生答:“四石谷子。”财主说:“太多了,可否减半”,先生思考了一下说:“可以,你愿减半,我也愿减半。”财主一听高兴极了,便叫管家马上取出两石子等值的银两摆在桌上,得意地说“我家有的是银子,写完了就付钱。”尹先生胸有成竹,铺开文房四宝,即席挥毫。上联写的是“門門門門門口”下联写的是“一一一一一口”,写完交与财主,把银两塞进袖里,起身就走。财主不识字,叫管家念,不解其意,但听出联中有门无财,急忙拦住先生说:“对联没有完成,怎能要钱?”尹先生答道:“有言在先,说话算话。你愿再加一半钱,我愿再加一半功夫,不然我便走了。”朱家财主无言对答,只好点头:“好好好,再加一半,但要有门有财。”先生说:“可知门好修,财难得,求财须有诚意。你当沐浴更衣,跪着求财才灵。”朱家财主财迷心窍,只好照办。财主诚心诚意跪在下面,尹先生即在上面书写,提笔就将原写的“门”和“一”添改成联:

開門關門闖喜;有事无事生財。

尹先生写完对联,宣读了一遍,财主十分满意,跪着把增加的两石谷子等值的银子送到尹先生手上,拱手送行。

尹先生把四石谷子的银子,全送给了他的学生,一下子交清了租债,从财主手里取回了房屋,全家老幼对尹先生感激不尽,那个学生得以继续求学。

山间智对

尹珍先生在“务本堂”讲学时,常教学生要以耕读为本,勤耕苦读。除了授课以外,他自己也常常种些瓜果蔬菜。有一天,他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几个学生到附近燕子坡耕作。朱家财主为财门书联一事记恨在心,认为尹先生用他的钱帮助穷人,是“将他的骨熬他的油”。他寻思报复,於是便从四川请来一位姓姜的文人,而且是朱家的亲戚。二人一行来到山间,找到了尹先生,一面行见面礼,一面介绍姜某的才学和来意,表示前来请教。交谈中,姜某得知该地叫做“燕子坡”,便出上联:“”燕子坝恶坝子燕“。尹先生明知来者不善,出联中有意把”坡“字换成”坝“字,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因朱家财主家住鸡公山下,也立即来个换字对答:“鸡公川连川公鸡。”巧在“川公鸡”三个字,回击了这位四川来客。顿时使姜某吃了一惊,但他不服,把出联颠倒念一遍,并加重了同音别字的音调:“燕子霸恶坝子燕”。尹先生不假思索,也倒念对句:“鸡公串连川公鸡”。巧在“串”字把朱家财主敲了一棒,点出用公鸡是鸡公山的人串连来的,而且平仄对仗工稳。姓姜的吃了大亏,绞尽了脑汁,又出一联曰:“尹字加竹,成棵嫩笋”。讽尹先生年轻,才疏学浅。尹先生略加思索,立即应对曰:“姜门嫁女,剩只肥羊”。因为姜某人长得又矮又胖,真像肥羊,旁观者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姓姜的被讥刺得狠狈不堪,但他还不死心,又出一联曰:

“嫩姜那有老姜辣?”尹先生对曰:“老笋并无嫩笋鲜!”

姜某人连连败阵,急得抓耳搔腮。

忽然发现尹先生和学生们松土施肥,土里长出许多青红紫绿的辣椒,十分鲜艳,便借牧喻人,出联曰:“薄土鲜椒,虽然皮鲜心太辣。”尹先生从容不迫,不露声色,以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比喻反击这位四川先生,对曰:“名山大佛,枉自头大脑不灵。”此联,击中姜某人的要害——姜某人才疏学浅,脑袋瓜不灵。朱家财主见势不妙,只好赶快收场,拉着姓姜的不声不响地落荒而逃。

故里藏碑

尹珍先生传播文化,造福乡人,百姓深厚感情蒙教化之恩,不忘尹珍先生。尤其在尹珍先生的故里,无论是官是民,都因为有汉儒尹珍其人而感到自豪,于是自动为他树碑立传,春秋祭祀,历代不绝,单以尹珍故里而言,史籍所载和正安县境内的记载不胜枚举。诸如:遵义府知府赵公遵律《尹珍考》谓“今之正安即唐之珍州,唐之珍州即汉之毋敛,然则先生汉毋敛今正安州人也。”《正安州志》记“尹先生为汉毋敛即今正安州人。”遵义府正安州正堂于钟岳撰立《尹先生务本堂碑》于新州务本堂内,上刻“即以尹先生之故里论,虽三尺童子,皆知为今正安州某乡人。”普赞曰:“矫矫先生,东京靡群,毋敛之瑛,珍山之琨;汤汤江汉,犹歌古循,德教所读,故乡为肫。……”

民国三十年,曾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命名为“道真县”,用以纪念尹道真先生。正安县新州区毋敛坝上的新州之前身,曾命名为“故里乡”已是多年的历史;这个乡的士子儒生于咸丰年间在毋敛坝上竖有一块高出人头,字大盈掌的石碑,上刻“汉儒尹道真先生故里”。据说清末民初,有一外来彭姓官吏,受人贿赂,指责此碑切断当地彭姓文风,把它推倒在地。乡绅不服,为此上诉,旋又恢复旧观,石碑依然屹立,字迹明晰,完好无缺。在人民公社在跃进期间,大办厂、场、高炉、食堂,大修大造,到处寻找现存石碑石条,有人正准备把那块碑搬去作建筑材料。不料一夜之间这块数千斤重的大石碑不翼而飞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毁碑之事重演,一块于道光二十二年所刻“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的石碑,被人以破“四旧”为由砸成两段落,扔进垃圾堆,也不翼而飞了。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才知被当地一位退休干部秘密珍藏,将其保存下来。有人问他为何要珍藏这块石碑?他朗诵清代正安州举人吕啟埏“敬题务本堂”诗一首,说道:“这就是故里人崇敬故里先师的一点心意。”

诗曰:“黔中学校破天荒,影仰先生务本堂;汝水归来思杖履,家山到处辟门墙。文人远被诗书泽,故里长留翰墨香,一代名儒千载道,荣封宝册典煌煌。”

老鹳坝的来历

今新州龙岗乡有一地名叫老鹳坝。古代坝旁有一株胸围数人才能包围的大树,叫甘棠树。突然有一天被特大风雹所摧断倒于地下。当地老百姓都不敢取它回家作柴火用,并且非常敬重这颗甘棠树。因为尹珍在此地讲学时,有一段神圣感人的故事:

有一天,尹珍不在学堂。坝里甘棠树上有老鹳鸟巢,学生好奇,上树取下鹳巢三四个蛋,几人分享。尹珍归来,听到鹳鸟哀鸣不止,绕于学堂前,如诉如泣状。尹珍询问得知被学生取走了蛋,急命学生将蛋放回巢里。个别学生把煮熟的蛋也放回鹳巢。不久鹳巢却孵出了相等数小鸟飞出来。故有人传说,熟蛋孵出小鸟定是尹先生仁爱所感化。后来老百姓为铭记尹珍的仁爱,将此地命名为“老鹳坝”。

注:

前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石碑,高五十六公分,宽二十七公分,原立於正安新州尹珍务本堂内,文化大革命期中被人砸断扔掉,幸得冯道初乡长暗中珍藏,最近奉献出来,立于原处,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原载台湾《黔人》杂志1989年1 月版总第21期。编者按系《黔人》杂志总编、发行人李永久(正安人)所写。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